<新鮮李子的消費者測試研究>-黃怡菁、姚念周、邱宗屏(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

前言

  當進行水果的育種培養時,一味地朝向增加甜度、多汁性,是否一定能提高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接受性或是喜好性呢?還是有其它消費者所重視的感官特性?    

  本研究為接受西澳農業部之委託,調查台灣地區消費者在消費市面上李子時所重視的感官特性與消費行為,並針對澳洲當地商業品種及新培育出的李子品種進行關鍵感官特性的適合度測試。

材料與方法

  調查中以新竹地區消費者為主,依欲進行設定的族群目標比例取樣。第一階段以30位消費者分為3梯次進行目標小組討論(FGD);第二階段以104位消費者採用集中定點測試(CLT)進行消費者適合度測試及消費行為調查。問卷範例如附表。

  針對小組討論之結果進行頻率分析;針對集中定點測試之結果進行變方分析與最小平方差異分析。以上統計軟體,利用Microsoft公司之Excel中之函數運算。分析結果如下列圖表顯示。

結果與討論

1. 在目標小組討論中發現,台灣消費者對李子所使用的描述語分類整合如表一,其中重視的描述語有:酸、甜、多汁、嚼感、甜酸、軟硬、水果香、不澀、完整性、平滑、脆、皮肉分離、飽滿、不畸形、亮麗、成熟度等16項。經使用頻率統計及合併同義詞後篩選出甜度、酸度、果香、軟硬度、多汁性、外觀成熟感等特性進行其適合度測試,並針對風味及質地兩集合名詞的喜好性進行測試。

2. 以消費的頻率而言,近九成為至少每個月消費一次,其中有68%的人們每個月買1~2次,其次有17%的人們每周買1~2次,5%是每周3~4次。

3. 以過去常消費的品種而言,最高的是加洲李其次是紅肉李、黃肉李(複選,以計次排序)。

4. 在冬季若有李子供應則僅有7.7%的不會購買。男生中會買與不會買的比例為18:1;而女生中會買與不會買的比例為10:1。過去常消費的品種為紅肉李、黃肉李及加州李的有l.5~2.9%不會在冬天買李子,但是消費其它品種李子者則有將近50%不會在冬天買李子。

5. 消費者選擇李子的原因以風味的比例最高(34%),其次為質地、外觀、便宜(與家人喜歡相當)最後為其它。其它包含方便、營養及新奇,其人次比例低於5%。

6. 在消費者感官品評分析中發現,品種與品種之間對成官特性不管是適合度或是喜好性皆有顯著效應(p<0.01),詳閱表一。

7. 三種李子風味喜好性皆有顯著差異,消費者最喜歡C品種,B品種次之,對A品種喜歡的程度最低。

8. 在甜度適合度方面,以C品種最接近3(大於3),而消費者認為A、B不夠甜;以酸度而言,顯示消費者皆認為A、B過酸而C不夠酸,但仍以C品種最接近3;以水果味而言,三個品種皆低於3(剛剛好),以A最低,C最接近3,且彼此之間有顯著差異。A品種對消費者而言,偏向不夠甜、太酸及水果味不夠,參照其喜好性平均值接近"無所謂喜歡或不喜歡"。B品種對消費者而言,偏向不夠甜、太酸及水果味不夠,但程度上顯著地低於A品種。C品種對於消費者而言,偏向稍為過甜、不太夠酸及水果味不太夠,因此喜好性最高。以硬度適合度來看,A與B品種皆超過剛剛好的硬度,且彼此無顯著差異,而C品種偏向不夠硬,且與A、B有顯著差異。但C品種的硬度適合度的平均值較A與B接近3。以多汁性而言,A與B品種偏向不夠多汁,且彼此無顯著差異,而C品種偏向多汁,且與A、B有顯著差異,並且較接近3。在質地的部份來看,A、B偏向較硬而少汁,C偏向軟而多汁,喜好的程度也顯著地較高。以外觀成熟度而言,三者間皆有顯著差異,A偏向成熟且最接近3,B偏向成熟且高於A,但C偏向不夠成熟。顯示,風味、質地較受歡迎的C品種,尚需調整外觀的適合度。


結論

1. 在消費行為方面,消費者過去對台灣市面上李子的消費習慣,並未對不同品種的澳洲李子的接受程度產生明顯的影響。

2. 在感官特性的分析中,A、B及C三種受試品種裏,雖然C在風味與質地喜好性顯著高於A與B兩種,但其在硬度與外觀之成熟感的適合度上,是呈現顯著低於A與B兩組,尤其是外觀上。而硬度與外觀成熟感卻又是消費者所重視的感官描述語,此結果提供委託者對育種及行銷方面調整方向的訊息。

回到 專業論文 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