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食品產業的兔年趨勢分析
樞紐科技顧問(股)公司首席顧問姚念周 食品資訊第240期p26~33 爭議不斷的ECFA在虎年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也尚未感受到明顯的實質結果,而在經歷了全球經濟前兩季的逐步復甦,但第三季開始又進入下滑或緊縮的態勢下,帶著虎頭蛇尾味道的虎年已進入尾聲,迎面而來的木兔年,會是一個什麼態勢呢?會是蹦蹦跳跳的豐收兔還是漫漫無終的搗藥兔呢?依例我們先看看主要的基本環境的變化,看看所謂外在環境的機會與威脅,再來探討我們產業自己的變化與趨勢。您看看該如何佈局自己就應該很清楚了。 面對的大環境 專家對幾個主要經濟體的預測各有千秋,西風東漸是必然趨勢,美國是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經濟霸權滑落,將改採謙和低調應世,但挾其廣土眾民之勢,藉力使力,仍會是經濟主力之一;歐洲最大實力的德國,雖仍深陷金融危機,但足以自保,未來應會審慎出手力挽歐洲債信的狂瀾;亞洲以中國大陸為首,雖有其內部待解決的貧富不均的問題,但大國將繼續崛起,資源雄厚,如日中天;新加坡這個海島城邦,太依賴外貿,金融風暴後受創嚴重,未來將須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服務業仍為其帶頭產業,為台灣學習對象;日本風暴後國債嚴重,豐田事件也暴露出控管的鬆懈,加強內控管理將為其產業主要目標;南韓經多年佈局與努力,有可能在艱苦卓絕的生存競爭中脫穎而出。日本知名策略大師大前研一表示,全球經濟已開始轉移,到2020年全球前五大經濟體將為歐盟、美國、中國、印度與日本,原兩大經濟體的美國與日本影響力逐漸削弱,新的經濟力量已然成型,未來五到十年,歐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歐元將與美元並駕齊驅,開發中國家也是驅動全球經濟的主力,包括大陸、印度、巴西、俄羅斯,而台灣與大陸簽訂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則是跟上經濟趨勢的正確策略。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副主席暨執行董事陳慶炎則認為後金融海嘯時代,全球經濟勢將更依賴新興市場,未來十年將是亞洲國家的[黃金十年](Golden Age),並預測未來十年,新興市場發展已來到轉折點,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度將超越已開發國家,同樣也受邀發表演說的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也認為,未來十年的亞洲國家,確實會以更積極的態度投入新科技/新產業,特別是中國大陸,陳添枝強調,這對台灣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因為台灣必須更彈性面對亞洲新興國家的崛起,尋找自己下一個世代的國際定位,才能在群雄並起的亞洲國家中占一席之地。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報告則紛紛調高全球經濟成長預估,亞洲國家前景最佳,在東南亞國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泰國東協三國表現搶眼,而東北亞則以台灣與南韓相對看好。另據歐洲的報告說:到2025年時,全世界十大經濟體中,將有半數是來自新興工業國家,依趨勢來看,這五國應該是:中國、印度、巴西、俄國、南非,而現在的工業國家能撐到那時的五國大約就是: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像加拿大、義大利等都要讓位了,從國家競爭力來看,新的G20國當中,領先的仍是工業國家,據中國的研究評估,它的排名為美國、歐盟、日本、澳洲、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然後方是以中國領銜的後段名次:中國、韓國、俄國、巴西、印度、阿根廷、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印尼、土耳其、墨西哥,所謂新興體在G20集團中,佔了13國,在亞洲是:中國、韓國、泰國、印尼,在南亞是印度,在中東是沙烏地、土耳其,在非洲是南非、埃及,在歐洲是俄國,在美洲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 無獨有偶,台灣IEAT在其公佈的最新全球貿易環境調查報告中,選出全球最佳貿易競爭力地區分別是新加坡、香港、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荷蘭、德國及法國,與去年相比變動不大,不過,新加坡取代香港成為龍頭。金融海嘯後,新興國家表現比成熟市場還好,台灣貿易依賴度明顯[美消亞漲],特別是中東國家,IEAT調查認為,目前台灣貿易拓銷已由「重要市場」轉向「新興市場」,歐盟、美國的比率開始下降,因此推薦將布局轉向,特別是人口最多的亞洲,聚焦在金磚四國、伊斯蘭與東協三大概念區。IEAT也評選出十大重點拓銷市場,依次為中國、俄羅斯、印尼、日本、美國、印度、韓國、越南、卡達、巴西等十國。卡達新入榜,卡達除了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蘊藏量外,近幾年卡達政府致力於基礎建設以及非石化產業的開發,且卡達在全球和平指數以及國家稅制方面,比起多數國家具有相當優勢,投資環境在多數新興國家中較為良好,是值得考量的新興市場,卡達人口數雖是波灣6國中最少的,但人口中百萬富翁的比例還高於美國,具有新當的消費實力。 實際上,新興市場的焦點也早已不是只在金磚四國,包括VISTA金鑽5國及最新的靈貓6國等,其中金鑽5國比金磚四國小得多,國民生產毛額也還不高,但專家看好的是這5國擁有比金磚四國還要多的成長引擎,他們分別為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 Africa)、土耳其(Turkey)及阿根廷(Argentina)五個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並組合他們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稱之為VISTA,豐富的天然資源、勞動力的增加、外資的引進、政情的穩定以及具有購買力的中產階級抬頭都是他們的入選原因。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曾根據經濟成長率、通貨膨脹、財政赤字、股匯市盈率及天然資源等因素,點名哥倫比亞(Colombia)、印尼(Indonesia)、越南(Vietnam)、埃及(Egypt)、土耳其(Turkey)與南非(South Africa)等成為所謂的靈貓六國(CIVETS),將可望繼BRICs之後,成為全球新興市場下一波閃亮之星。不論VISTA還是CIVETS,顯然重疊出現的有越南、印尼、南非與土耳其等4個國家,顯見這4個國家的市場值得我們去研究投入。 其中印尼市場具有廣大人口的消費潛力,其2.4億人口在全世界僅次於中國、印度和美國。去年印尼個人支出的增幅為全亞洲第二大,僅次於中國,民間消費也增加5.1%,遠優於中國以外亞洲地區的0.4%增幅,印尼民眾對經濟信心轉強,印尼迅速興起的消費實力證實,多年來有賴出口帶動成長的亞洲發展中國家,隨著中產階級增加和內需強勁成長,愈來愈能自給自足,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帶動印尼經濟成長的主力,並非是首都雅加達,而是沙馬林達這類二線城市,這些城市的經濟成長率逼近10%,與中國幾乎不相上下,除沙馬林達外,蘇美島、蘇拉威西和印尼婆羅洲也都坐擁全球渴求的豐富天然資源。我們如果從富世比公佈的亞洲區所缺30種職位這則訊息來看,其中虛席以待的包括亞太區、中國區、東盟、大中華區、越南區、印度區、南韓區的總經理或執行長,可以看出各企業都積極佈局這個區塊,也都缺人才。 在目前激烈變遷的經濟環境中,商業環境變化的速度讓企業危機感加劇,全球愈來愈多企業利用各種不同的客製化[專案]來面對挑戰,用新觀念開發專案,成為企業求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環,專案經理及團隊在公司內部也愈具舉足輕重地位,企業以客製化[專案]面對新挑戰,應付瞬息萬變市場,求生存、提升業績,已經成為目前的新趨勢。除此之外,亞洲興起的產業新趨勢,還包括因應環保趨勢、戶外消費趨勢、差別化消費趨勢、無性別消費趨勢等方面。環保趨勢:環保幾乎是任何新專案研發設計時,必須導入的核心價值;戶外消費趨勢:運動或愛跑戶外的習慣,亞洲已與歐美同步,戶外消費者增多,如日本麒麟啤酒順利掌握此趨勢,開發出可以飲用的0%酒精的啤酒,本來麒麟啤酒預估賣63萬箱,出乎意料地賣出400萬箱,而且持續成長,因為運動後喝啤酒,喝完啤酒開車都不是問題,而且啤酒味道不變;差別化消費趨勢:目前消費習慣呈現兩極,超奢華及超節約,奢侈品不因經濟不景氣而消失,反而穩定成長,尤其在中國大陸,未來五年至少花費146億美元購買奢華品,將超過日本,而廉價商品卻在日本大發利市,百元超商(所有商品均100日圓,包含水果蔬菜)、多功能保養化妝品(美容液、乳液、護膚)、千元品牌價牛仔褲、便宜電器等都是案例;無性別消費趨勢:現在年輕消費族群出現無性別消費趨勢,亦即中性化的產品大發利市,尤其是服飾及食品。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環境變化。 數位應用的風潮則將更加全面,不只原本已令人不知所措的網路風潮,加速席捲而來的則是智慧手機與網路電視的龍捲風,任何產業都可以是乘風而起或被敉平,網路寬頻將成為新黑金,電視將在貧窮地區扮演救星,工作將更彈性更宅(在家即可工作)等趨勢顯現,因此5大焦點技術將創造爆炸性的商機,包括影音瀏覽技術、數位著作權、應用程式商店、雲端運算及適地性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尤其是適地性服務,如何能抓住人在哪生意就在哪的商機?這些過去似乎是高科技產業的議題,目前因為進入生活應用的層面,就不在只是高科技產業的議題,所有民生產業包括食品產業都必須正視它們的變化,因為不加入它們就是等著被淘汰。展望未來,無數的家庭很可能以價格極為低廉的可攜式燃料電池為居家及車輛充電;組織嚴密的農民將以先進的綠色科技與農耕技術打造替代性的分銷系統;許多年輕人擁抱新興的地下經濟模式,消極反抗老年化社會的力量,同時打造自己的烏托邦;時代雜誌報導中說,長時間通勤並盯著電腦的工作形態將會消失,居家為主的工作形態取而代之;社區將取代典型小家庭,為成員提供多項基本服務。這種新形態反映人們對自給自足與獨立的渴望(Times, 2010 Annual Special Issue)。這些未來生活方式的投射,就是我們因應未來開發新產品的情境,了解情境、順應情境、符合情境的設計,商機自然產生。 過去十年世界商務已歷經許多重大創新和改變,倫敦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群從近幾年來的創新觀念中,選出未來十年將重塑企業世界的十大創新思維,它們分別為: 1.雲端運算:將為商業帶來兩個影響:以低成本取得大量資訊和超高處理效能,使企業更能達成新技術突破;個人電算裝置因為可以連接雲端的電算資源,因而將變得[超級聰明],所有的服務,包括食品訂購都可能在個人裝置上實現,也就是前面所述的適地性服務概念的結合。 2.更長的工時與更晚退休:經驗、智慧以及人脈將是高齡工作者的祕密武器,未來十年將由50歲以上的世代推動經濟復甦,所謂的熟年族的生活型太可能不是原先設想的[退休],而是事業第二春。 3.資訊有價:過去十年大量貧瘠的免費資訊將逐漸退位,未來將被高品質的有價資訊所取代,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與有價資訊做連結,就是行銷必須突破之處了。 4.貪婪不見得好:只顧營利可能反而使企業喪失獲利的機會,企業社會責任將不是口號,消費者或客戶將會聰明判斷。 5.能源變更聰明:能源利用將日益聰明,裝置可能變得更小,甚至能從體熱、體能、行動裝置塔台的輻射等來源生產免費能源。 6.X世代掌權在即:現在30歲至40歲的X世代即將在2010年至2020年這十年熬出頭。普遍疏離又憤世嫉俗的X世代一向被認為不是典型的好主管,但他們沒有意識型態的包袱,或許是解決現代難題的好特質,輕鬆的態度也許更能應付工作環境的不順遂。 7.失敗為成功之母:[嘗試錯誤]是一種痛苦的過程,但不容一絲錯誤的體系反而相當危險,無法學習得組織,反而更危險。 8.以少生多:金磚四國與新興國家崛起帶來了威脅,也改變成熟市場的企業思維。以更少資源,做更多事將是企業主流。 9.擁抱避險:企業風險管理已是必備工具,舉凡風險辨識、評估、預防、轉移、管理等都應該納入。 10.網路購物到店取貨:網路購物已成為實體商店的強勁對手,也為零售商帶來新思維,如何融入這種趨勢,是所有經理人的工作。 在台灣的大環境方面,政府推動的重點產業包括生技與國際醫療、文創及數位內容、美食國際化、智慧型手持裝置、都市更新、綠色能源及智慧綠建築、雲端運算與WiMAX、智慧電動車、桃園國際航空城,以及中部高科技產業新聚落等(行政院核定的十大招商旗艦計畫是:桃園國際航空城;都市更新;中部高科技產業新聚落;文化創意與數位內容;生物科技與醫療照護;美食國際化;雲端運算與WIMAX;智慧電動車;綠色能源與綠建築;智慧型手提裝置),其中美食國際化產業並非只是餐飲業的事,要能國際化,食品工業的能量必須投入其中,因為國際化並非只是到國外開店而已,光是源頭的台灣美食定位就是大工程,而且必須從外國人的角度出發,而非我們自己台灣的角度出發,此外中央廚房的概念,應該從生產線的觀念去思考而非廚房放大的觀念去思考,這些都需要整個食品產業的投入。經濟部也提出未來十年(2020年)台灣的24項核心產業,分別為:基本金屬、機器設備、石化、半導體、平面顯示、流通服務、綠色能源、醫療照護、智慧生活、數位內容、食品、先進電子材料、紡織、通訊、資訊服務、生物科技、智慧型機器人、4G、先進醫療器材、軟性顯示、電動車輛、汽車電子、文創/設計,其中食品產業在列,且被列為軟實力產業而非製造業,代表的含意是食品產業衝刺的未來方向不再是[量產],而是創意、技術、智財、人才、設計、管理與服務等等的[軟]實力。行政院在2009年也提出[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佈局精緻農業的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以及ICT技術在其中所扮演的推動角色。該方案包含的三大部分都有其意義所在,首先是[健康農業],代表開始注重國民「食」的安全問題,並從消費者角度出發;其次是[卓越農業],代表的則是台灣農業型態的轉變與對國際化競爭衝擊的因應,利用科技來強化農業發展潛力,發展國際競爭力;最後則是[樂活農業],代表農業發展從生產導向邁向生活導向,以及台灣文化及地方特色的發揮,食品工業將是農業永續發展的強力發動機,如何將農業與食品工業上下游在精緻農業概念中串連是該思考的課題。 兩岸關係和緩,進入ECFA執行期,除了積極面對大陸市場之外,更要思考透過大陸管道進入東協市場的佈局。大陸泛北部灣已成台商新興投資區域,就是著眼於此,泛北部灣是[東協加一]框架下新興次區域,包括中國和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文萊、泰國等東盟國家,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因地處樞紐而備受台商矚目,2005年以來,台商在廣西的投資每年以35%速度增長。此外大陸也正積極打造以雲南為中心,連接華東沿海經濟圈、東南亞經濟圈和南亞經濟圈的陸路通道,號稱西南絲路,以突破對外貿易的[麻六甲困境],並在印度洋地區形成一個大型新興貿易圈,對照其西部大開發十年戰略,將逐步把大西南地區和大西北地區,與南亞銜接起來,形成一個面積近14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9億的[超級市場],而且擁有全球最具市場活力和競爭力的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新興大國;中國和孟加拉也計畫建設一條橫越緬甸的公路和鐵路,連接孟加拉吉大港和雲南昆明,中緬孟三國已有共識,這條陸路通道將有助中國直接進入南亞市場,縮短運輸路線,戰略意義重大。這對台灣廠商的東協佈局是一大利多。再看中國大陸的佈局,更見其戰略思維,大陸的中國鐵建公司正在沙烏地阿拉伯建造高速鐵路,不僅連接麥加和麥迪那兩座聖城,西方稱之為[新絲路],價值約有2.8兆美元(新興市場之間的貿易規模)。古絲路是橫跨亞洲、歐洲南部和北非,長逾1萬公里的商貿通道,這條以中國絲綢業為中心的通道不僅當時帶動商業繁榮,也促進埃及、羅馬等各文明的進步,因此新絲路的影響也不是只有東協,還包括南亞及中東,甚至前進歐洲與非洲。 同樣反向來看,在後ECFA時代,台灣顯然將成為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的要角,加上ECFA效應逐漸發酵,東協多國一改以往漠視台灣存在的事實,掀起一股[瘋台灣]的新浪潮,一種由ECFA所創造的氛圍與漣漪效應,更值得台灣珍惜與善用,兩岸簽署ECFA,除了是兩岸的事,也是東南亞備受矚目的大事,因為這不僅是經濟協議,背後象徵的政治解凍,才是東南亞各國勇於向台灣接洽商機的原因,原本受制於中共壓力,東南亞各國對台灣是[敢想不敢動],現在看到中共的解禁,自是爭先恐後來台,就怕錯失商機,所以其實不是只有台灣想進東協,東協各國也想讓台灣加入,現在曙光初現,台灣只要順時乘勢,必有各種合作機會。外貿協會也已開始協助廠商進入這個層面的開拓,貿協曾帶廠商前往緬甸與柬埔寨拓荒,相信大部分業者對這兩國都相對陌生,貿協表示緬甸與柬埔寨兩國消費能力逐漸增加,緬甸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而柬埔寨金邊市「LEXUS」高級轎車滿街跑,顯示2國潛在的經濟實力雄厚,緬甸目前正積極發展民生工業與進口替代產業,對民生用品與民生機器設備需求很大,未來廠商可以積極對緬甸拓銷相關產品。 雖然台灣經濟復甦較快,經濟部預估民間投資成長也可達2.1兆元,不過不要忘記我們台灣自己的環境隱憂,高失業率、貧富差距與產業結構多元化不足,將成為台灣經濟三大隱憂。尤其是台灣經濟復甦主要是由電子資訊工業帶動,突顯產業結構多元性仍不足,可能累及國內所得分配不均;加上企業加速全球布局,海外生產比重攀升,可能牽制國內就業動能;在貧富差距上,2008年國內最富有家庭群組,平均每戶所得為182萬5000元,而最貧窮家庭群組僅有22萬2000元,兩者差距倍數高達8.22倍,創下歷史新高,另外,同年全國家庭每戶可支配所得平均為88.8萬元,較97年的91.4萬元,減少2萬6000元,減幅高達2.9%,也創下歷史新高。如何面對隱憂可能產生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環境挑戰。 整體消費趨勢 全球經濟前兩季雖有復甦跡象,但又進入下滑階段,美國消費仍無起色,ConAgra Foods的新調查顯示消費者實際上進入經濟蕭條期的消費行為,包括減少外食、選擇通路自營品牌等模式,甚至行為會超越經濟不確定時期,大多數(79%)的消費者認為經濟不景氣尚未結束,而大多數(71%)消費者說會繼續採取節省的習慣,包括在家飲食、使用優惠卷、參加拍賣競標等活動,顯然消費者清楚的表達消費低迷持續中,因此消費者持續尋求真正所需與貨真價實的交易,執行貨比三家的動作。Consumer Edge調查公司的調查也發現調理食品仍為消費者首選,可以兼顧省錢與方便,自營品牌的成長也仍會持續,也是兼顧省錢與安全品質的考量。此處所透露的訊息非常值得最為策略發展時的思考指標之一。這在產業界已出現類似的訊息,在2010的IAA廣告人世界年會上,已有多位演講者提出發人深醒的提醒,過去的廣告鼓勵消費,現在應該鼓勵減少消費,或更精明的消費,雖然這可能暫時損及企業的利益,但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將行銷工作,轉變為用品牌來為社會大眾提供良好的服務,真正為消費者生活著想,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一個有情感的角色,不只是簡單提供產品利益而已,若能生產長久使用、更有價值的產品,一定能贏得永續的品牌價值。這就是在呼應這樣的消費趨勢變化,也是行銷價值的新思維。 亞洲開發銀行(ADB)最新研究顯示,未來20年,開發中亞洲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將成長8倍至32兆美元,占全球消費的43%,這批中產階級將從全球主要製造者搖身一變成為主要消費者,取代歐美中產階級的傳統角色,未來20年將有8億人從窮人晉升中產階級,開發中亞洲的中產階級,不論是人數或購買力都迅速增加,未來在全球經濟再平衡的任務中扮演愈來愈重要角色,其實亞洲和西方的中產階級有許多共通處,包括能受較多教育、住在都會區、孩子生的比較少、價值觀比較先進、通常吃得多動得少、喜歡購買汽車和家電用品,這裡的中產階級指的是每日花費2至20美元的階層,開發中亞洲是指日本和南韓除外的亞洲地區,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和印度,無庸置疑將是中產階級成長最快的亞洲國家,預料兩國的中產階級人口到2030年前都會超過10億人,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目前約8億人,達到總人口的63%,而印度中產階級目前有2.74億人,僅占11億人口中的四分之一,2/3印度中產階級居住城市。日本公司也積極開拓亞洲中產階級市場,如大塚製藥在印尼建設「寶礦力水得」新工廠,大正製藥則正式展開感冒藥等大眾藥品的銷售事業,寶礦力水得在印尼的銷售量1年約有4億4,000萬瓶,相較於前一年度成長了16%,可見水份補給與健康相關產品之需求呈現向上攀升的趨勢。各企業在商品開發、製造、銷售方面,以往大多以富裕階層為目標,接下來則必須採取重新審視包裝材料與精簡等方針,建立低價位產品的生產體制,以因應中產階級消費者之市場需求。 另外幾個特別受到行銷人員矚目的次族群,我們彙整於此。首先是敢花、肯花,能力一把罩、又獨立自主的女爵們在亞洲崛起,有趣的是,當她們愈是能幹,似乎就愈是疲憊,因為這些女爵們認為,自己要做的事,比男性的還要花更多時間,所以相對來說,能提供各種便利性、消除疲憊、紓解忙碌生活以及能寵愛自己的產品都可以獲得女爵們的青睞。此外親子商機也全球看好,受到少子化影響,許多父母寧願省吃儉用,也不願減少在子女身上的花費,也因此相關產業較不受不景氣影響,從另一角度看,全球先進國家都面臨少子化問題,加上高房價使三代同堂家庭大增,形成[少子化]及[三代同堂]這二大現象同時出現,老、中、青三代的需求反而變成綁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家庭趨勢。而受到矚目的消費次族群,還有外表比實際年輕許多,又擁有自主消費的能力的熟年族,這群45歲至64歲的[新老年],不但勇於追求新鮮時尚且注重健康與外表,也願意掏錢消費,是亟待開發的消費市場,企業不但產品服務要創新,經營業態也要徹底創新,才是能滿足這群有錢又有閒族群的需求。當女性握有80%的消費決策權,或者光是亞洲富裕國家女性消費者就握有5千億美元的消費力,你還能忽視這個市場嗎?實際上,女性消費趨勢及行銷策略觀察已成為一項顯學,兩性平等意識崛起與性觀念開放,讓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有更高的自主權,就業使女性經濟獨立,同時扮演更多重的角色,而這些多重角色的衝突性又創造出女性更大的權力,這種由[Sex]自主、擁有[Money]到掌握[Power]的過程,即為女性新經濟的基礎。據Trend Watching於2007-2009年對亞洲趨勢的研究報告,2014年,亞洲富裕國家女性消費者將握有5,160億美元消費力,因此企業想要把握住這一吸引人的市場,首要課題就是聽女性說話,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善於溝通,並傾向表達自己的想法,現代女性扮演多重角色,時間、金錢有限的壓力下,不但要兼顧工作、健康與生活,追求成就感,更注重愛、家庭與朋友關係,若能觀察到這些女性需求的衝突點,適時提供有效的協助與服務,就是商機。 在綠色趨勢方面,雖然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定義,[綠領]階層指的是從事農業、製造業、研發、管理和服務活動的勞動者,他們的工作對維護和恢復環境質量能產生作用,例如有助於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提高效率減少能源消費,以及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排放等,但是根據美國韋氏大詞典(Merriam Webster Dictionary)2009年最新收錄[綠領]一詞,將其定義為從事環境衛生、環境保護、農業研究、護林綠化等產業,及喜歡把戶外、山野作為夢想的人,可見,[綠領]已經超出產業概念,甚至代表一種生活情趣,這種次族群也將引領一波相關的產業趨勢。 更細微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從日本暢銷品排行中看到大致的消費趨勢,日本暢銷品中的暢銷品排行觀察得知,暢銷品的關鍵字就是省時(Time Efficiency)、便利(Convenience)、健康(Health)、美麗(Beauty)。而前述無酒精啤酒(Yasumu Hi No Alc),除了符合戶外運動的趨勢外,其實也符合消費者對低價啤酒的需求,以及滿足駕駛和孕婦這些不能喝酒精飲料的人也能喝啤酒的需求,因此產品大賣是可以預期的。這類的趨勢,相信放諸世界皆準。 Mintel公司的研究顯示消費者仍然因為纖維添加食品的口味不佳而阻礙其選擇,而且對於纖維好處的認知仍停留在幫助消化的層次而已。根據統計,美國人平均每天消耗14g纖維,遠低於USDA所建議的25~38g建議量,約只有1/5的人口有達到建議量,且根據Mintel的調查,1/4人口完全不了解飲食纖維的健康益處,也有27%的人表達不喜歡添加纖維的口味而阻礙它們做此選擇,實際上已被發表的纖維對健康的益處包括降低心血管疾病及部份癌症的機率,調查發現男性消費者比女性容易只認知纖維對幫助消化有益,也發現消費者比較認知低糖、低脂、低鈉與低熱量對健康的益處,比較不了解纖維的益處。該調查中比較好的消息是有30%消費者有攝取纖維豐富的食物,有37%能不靠纖維添加食品貨鮮為補充劑而獲得足夠的纖維。 [天下雜誌]曾特別根據台灣民眾購物、飲食、用水等消費習慣,進行一項民意調查(1085位受訪),發現「環保」已成為台灣消費者,購物時的重要參考依據。調查中,高達76.6%的受訪者,相信全球暖化說法。20到49歲的青壯世代,態度尤其強烈,相信全球暖化,也表現在實際消費行動上,台灣消費者在購物時,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就是環保和價格。年紀愈輕,愈在乎價格;年紀愈大,愈在意環保,30幾歲受訪者,是唯一關心品牌勝於關心環保的族群;女性和50歲以上的消費者,則優先考慮產品是否環保;南部地區優先考慮環保的受訪者,比在乎價格的受訪者多出7%。有趣的是,男性消費者會先看價格,女性消費者則先看環保。更有高達98%的50幾受訪者,優先選擇台灣生產的食物,有86%的台灣受訪者表示,如果食物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很多二氧化碳,他們願意改吃其他食物、或少吃這種食物。可以簡化結論為女比男綠、中壯年比青年更綠、東部南部比北部中部更綠。 面對的食品產業環境 糧食短缺的危機是全球食品產業一直會面對的挑戰,連向有糧產大國稱號的印度都糧價大漲,引發民怨,2010年市售價格比2009年暴增了近22%,創下17年新高。回顧歷史,糧食供應的升沉起伏,歷來是有脈絡可尋的,1970年代的一波缺糧壓力,也曾造成糧價飆漲現象,全球陷入糧食生產不足的憂慮,相關情勢促成開發中國家全力投資於農業,加上農產技術多有突破,如培育出高產農作物品種、開發抗病力強的種籽、吸引專家投入水稻等穀類改良等,這項由農學家波勞(Norman Borlaug)領導的綠色革命,使開發中國家免於全球性飢荒,並為波勞贏得197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當時受惠最多的印度,1960年代後期到1980年代中期,穀類生產逾倍,不過,糧食產量充沛的負面作用,是移轉了產業焦點,造成農業再度欠缺資源和新投資。1979年時,全球有18%發展援助投注在農業上,到2004年,這項比率降到3.5%,糧食足、價格低,使糧食生產失去地位,綠色革命期間,印度農作收成通常每年成長4%到6%,但1980年代末期,年增率降到2%左右,但同一時期,糧食需求卻又強勁增長,除了人口變多,高成長中的印度肉類需求上升,以往供人類食用、產量也逐年下移的穀類,卻要移為牲畜飼料,另土地和資源相當部分轉為生產生質燃料,使糧食供應不足,有如雪上加霜。糧農組織的官員說,現階段穀類庫存已降到了1970年代中期以來最低水準,是人謀不臧增添民食失衡的嚴重性。 由於國內小麥需要從國外進口,國際期貨價格大漲,為了反映成本只好調漲價格,日前麵粉公會最新一船小麥開標,平均價比起年初低點貴了超過4成;國際玉米價格也再創新高,刷新近兩年來最高紀錄,今年來美國玉米價格已累漲35%。美國約占全球玉米出口逾55%以上,也帶動小麥等其他穀物價格走升;玉米、小麥、油籽等穀物價格紛紛勁揚,聯合國FAO食品指數在2010年9月升抵188點,接近2007~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時締造的213.5點記錄高點;同樣,美國芝加哥交易所(CBOT)2010年11月黃豆期貨價揚升也創2009年8月以來最高;糖價國際價格也是蠢蠢欲動,只是台糖可能為抵擋物價波動而吸收,看起來各種初級原料一片看漲,對食品業者的經營成本勢必造成影響,如何擺脫純製造業的宿命,正考驗各業者的經營智慧。 國際食品產業趨勢 我們先看一下美國彙整的趨勢,食品領航者期刊(Food Navigator)彙整出5大趨勢: 1.帶著走食品(Grab-and-Go Foods):所謂即食食品(ready-to-eat)或帶著走食品(grab-and-go)的需求越來越高,不論調理食品或即飲食品,如水果冰沙或能量餐條,只要能夠符合現今路上吃的生活型態的品項,都是消費者的選項,其它如果能快速提供健康功能或健康成份的,如口香糖、膠狀糖果、提神薄荷等,也是成長的品項,重點是快速、方便及可帶著走。 2.奈米食品(Nanofoods):奈米技術已帶給食品開發很大的影響,所謂的奈米食品在2010年已預估可達20億元,其主要提供了較好的營養成分傳遞與生物可利用性兩大訴求,奈米技術的發展將提供加工食品或包裝食品於更好的品質保護、穩定性與整體食品安全等特性的展現。 3.對你好食品(Better For You Foods):肥胖已成為一種流行病,美國於2010年已有超過50%的學童與青少年吃現過重,預估到2020年,將有75%的女性過胖與70%的男性過胖,雖然近年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已引起相當重視,且也有降低體重的產品開發出來,但轉移至全榖物攝取而不僅僅是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已成為科學界認知的最佳體重控制解決方案,此外,全榖物所提供的高纖維攝取也有其它的健康益處,實際上,我們人類的最大免疫力系統存於腸道內,消化系統的健康與直腸中益生菌的生長,過去較被忽視,未來將是成長焦點,例如添加益生素,菊素(inulin)於新產品中來促進益生菌於直腸生長,可以增加免疫與鈣質的生物可利用性;又如在優酪乳中與活菌一起攝入益生菌也可促進消化系統健康,此類益生菌的銷售於2010年達2.1億元。另一個有趣的產品概念是將有益生素與益生菌合併的強化產品概念(symbiotics)來促進腸道健康。 4.抗老化食品(Anti-aging Foods):美國7千8百萬的嬰兒潮世代正逐漸進入銀髮族,加深了老化的認知與各種抗老化的產品需求,包括可提供延緩老化過程或改善老化疾病症狀的營養保健品類的食品。由於嬰兒潮世代分佈不均勻,因此部分地區的老化較快,例如加州就有1千萬的嬰兒潮族,會使加州的銀髮族快速增加(目前僅有350萬),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純粹數字的變化而已,還包括族裔與族群的多元化問題,例如,加州目前的非裔、拉丁裔與亞裔銀髮族占27%,但嬰兒潮則占有40%,也就是未來銀髮族還有族裔的變化,因此抗老化以及特定族群疾病的產品都是未來的商機。 5.倫理來源食品(Ethical Sourced Foods):此類別食品是指來自於公平貿易、有機或當地生產的食品,尤其是引領潮流的區域,這些消費者思考生態平衡與綠色倫理生活型態,這類的倫理食品2010年預估達42億元,更高的環境、社會與健康認知助長了有機食品的強力市場,尤其是美國西南部區域,關注議題也包括食品安全、基改食品及食品供應鏈的汙染,有機食品市場於2010年成雙位數成長,達32億元的規模,有機乳品、麵包、榖物與飲料呈現強勁成長,而有機蔬果成長力道更大。至於強化添加營養素的客制化預拌食品(premixes)在全球的食品/飲料/保健產品的生產製造、應用與配方則是另一個成長的類別,將你所有所需的營養包裝在一個營養系統中,一次解決。 雖然我們觀察到美國整體經濟復甦並不樂觀,但隨著消費者支出穩定成長,美國麥當勞與星巴克等餐飲業者也開始擴大投資,希望能搶占復甦先機,已有多家連鎖餐飲業者開始投資新菜單、重新裝潢門市、砸錢行銷,這反映出餐飲業者毛利回升,有些甚至達到空前新高,餐飲業分析師迪佛瑞斯科說:「餐飲業者不只是順勢而為,而是加速衝刺。」包括麥當勞、星巴克、Chiptole Mexican Grill、Panera Bread等都增加新品、裝潢與行銷支出,不過一般加盟商的業者仍呈現保守觀望,抗拒大規模改裝門市的投資。 從通路的角度來看,全球最大消費產品製造商寶鹼(P&G)日前正式推出網路商店,直接販售品牌產品給消費者,與零售商同在網路上爭取消費者的青睞,顯示電子商務已改變了零售商與供應商之間的關係,其網路商店(eStore)已上線營運,銷售由寶鹼製造的汰漬(Tide)清潔劑、幫寶適(Pampers)尿布,以及歐蕾(Olay)護膚霜等品牌產品,目前,eStore僅供美國消費者購物,不過寶鹼堅稱,設立網路商店的目的是為瞭解消費者的線上購買行為,無意和其他商店與網路零售商競爭,寶鹼說,將和零售夥伴分享蒐集到的「學習實驗室」資訊,以幫助業者販售更多寶鹼的產品,目前該網站仍標示為測試版,顯示eStore仍是現實中的實驗室,幫助寶鹼瞭解網路消費者的購買過程,然而,寶鹼執行長麥當諾的談話實際上已顯露出寶鹼的意圖:[我不認為每筆銷售都必須由零售商經手,我們確實希望來自零售商的營收能多多益善,但我們也想成為能讓消費者購買東西的地方。],寶鹼表示,eStore網站也會利用Facebook等社群網站建立網路品牌。許多消費品的品牌業者都已和Alice.com合作,設立電子商務營運平台,讓消費者選購家庭和個人照護產品,Alice.com總裁麥奎爾說:[過去數個月來,產品製造商希望能直接面對消費者,做法和寶鹼相同。] 在產業趨勢方面,我們用一份原料供應商的資訊可以觀察出主要的趨勢,國際香料主力供應商奇華丹(Givaudan)設定了8個策略發展的焦點,也就是8個[偶像]風味,奇華丹認為這8個焦點是食品製造者讓自身產品顯現差異化的主要工具,也是協助廠商將品牌與消費者連結的幫手,也就是筆者公司推動的[五感行銷]的概念,讓消費者記得你的味道,這8個偶像為乳酪/乳品類(Cheese/dairy)、柑橘類(citrus)、咖啡類(coffee)、茶類(tea)、雞肉類(chicken)、牛肉類(beef)、薄荷類(mint)及香草類(vanilla),實際上,所謂的8個焦點應該就是香料使用量最大的前8項吧!但用這樣的訴求,就是體現協助客戶維持其品牌力的思維,畢竟消費者的口味喜好力量將會是客戶下單與否的動力。另一個主要方向還是健康,如何協助食品廠商在推動更健康的食品時,仍然保持好風味或者好口感,不犧牲感官特性,包括如何降低鹽份、降低油脂及降低糖份等挑戰性的工作。同時還要替廠商思考如何維持[乾淨]的標示,消費者不會希望看到落落長的成份或添加物清單,因此維持風味的挑戰,不能以添加多種成分來解決。前述獨立自主的女爵們,再加上晚婚、不婚族比例上的成長,都是讓經濟自主的女性大方投資在保健食品、化妝保養,和抗老化商品的主要原因。在這類商品中訴求速效的,也會更快速興起。例如訴求可以輕鬆減肥的日本豆乳餅乾、台灣的輕體瞬間餅乾、日本樂天的高單位膠原蛋白加維生素飲料等,都引起網友熱烈背書推廣。 回頭看一下亞洲的趨勢。亞洲,一個以多元文化著稱的地方,同時也以美食聞名於世,造訪過亞洲國家的旅客,無不對其千變萬化的文化饗宴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由於這種多元文化,促成了亞洲多元飲食的發展,更直接造就了亞洲食品市場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起來。位居東南亞樞紐位置的泰國,隨著經濟成長日益快速,近幾年來泰國當地民眾對食品的消費習慣已逐漸有所改變,朝向現代化、國際化飲食前進,根據研究,食品品質的精緻與否以及健康概念,已成為除了價格以外,泰國消費者購買食品的重要考量因素,中等收入以上的泰國民眾,以及受過西方教育或有國外歷練的泰國消費者,對進口加工食品的認識及喜好程度比一般傳統消費者為高,也有較多可支配收入可以購買相對高價的進口食品,然而在食品採購習慣方面,一般泰國民眾仍然仰賴也喜好採購當地出產的新鮮食品,而非選擇價格較高的精緻進口加工食品,在認知上,泰國消費者皆視外國進口的加工食品為比當地品質更好的高級品,尤其是自歐、美、日、澳洲等已開發國家進口食品,更被視為高價位精緻食品,要中高收入階級才有能力採購。據統計資料顯示,典型的泰國家庭平均花費年收入的35%於食品與飲料消費,其中,進口與當地製造食品的消費比例為3:7,教育程度較高的泰國人對健康及養生概念越來越重視,也較為關切自身飲食的營養攝取與均衡。 從另一個角度看另一個新興體印尼,亨氏食品公司(Heinz)去年在印尼的辣椒醬業績成長41%,該公司看好印尼將扮演帶動亞洲業績的要角,預估2009至2011年間印尼罐裝食品消費將增加23%,超越印度和中國估計各為20%和14%的增幅。無獨有偶,民生消費商聯合利華(Unilever)的印尼分公司去年銷售勁揚17%,創歷來最佳,也是全球據點表現最亮眼者,「印尼會變得更富庶。只要人們變富有,我們就有更多機會」。 而另一亞洲主要大國印度,更是我們產業投以注目的新興市場,已有專家指出,經濟規模大、成長速度快的印度和巴西,已因強勁的內需成為全球需求的兩大支柱。印度的貿易逆差顯示印度對進口有強烈需求,嘉惠了全球不少低迷的經濟體,唯一隱憂是印度通膨率目前高達10%,不過專家認為印度央行仍控制得宜,印度是農業生產大國,但食品加工技術落後,以致約僅10-11%農產量投入加工,印度政府開始大力發展食品工業,公開徵求各項食品加工技術,筆者公司已於今年與印度技術仲介業者SkyQuest Technology Consulting簽約合作,預備將食品加工技術引入印度,台灣則是科技大國,食品加工農產量高達8~9成,兩國合作潛力極大。印度10餘億人口中,有6至7成花費30-40%收入購買糧食,市場潛力可觀,除內需之外,因地理位居中東和東亞之間,印度以外地區也是潛在市場,而目前台商對印度投資額僅佔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的1%,台灣業者至印度可以投入具潛力的食品加工產業。此外印度也有令人驚豔的素食食品市場,以素食人口來看,印度全國號稱有6億至8億的素食人口,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素食市場,雖然台灣素食業者先前亦多次前往印度拓展市場,尚未取得預期成果,囿於文化隔閡及市場資訊不足,部分廠商亦暫緩拓展印度市場腳步,但針對印度這麼龐大的素食市場,若能蒐集更多資訊,一定有助拓展市場。還有一個驚人的參考訊息,非營利組織「人口資料局」預估印度未來人口也將從11億人成長到17億人,正式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而持續成長中的零售業巨頭Wal-Mart正在進行野心勃勃的計畫,沃爾瑪亞洲總裁兼首席執行官Scott Price在Economic Times的採訪中反覆強調說,該集團想從印度採購價值10億美元的商品,幫助印度成為食品出口國。該集團還打算將重點放在印度複雜的零售市場,重視食品安全和效率,主軸想法是使農產品符合全球標準,這將促進印度成為世界的「菜市場」。 台灣食品產業趨勢 兩岸關係增溫趨勢下,除了考慮投入大陸內需市場外,其實陸客來台也帶動台灣的內需市場,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調查(抽訪有效樣本5784份,其中日本旅客1363份,大陸旅客1289份),來台日本觀光客消費最高,但是中國大陸旅客購物力最強,而半數以上的遊客認為台灣的人民友善,旅客在台以旅館內消費所佔比例39%最高,購物費占34%居次,購物部分,其中大陸觀光團購買名產或特產占30%,日本觀光團則以購買名產或特產占49%,皆顯示食品產業於名特產部分非常值得投入,台灣的「風光景色」與「菜餚」為吸引旅客來台觀光主因,在台主要遊覽景點以夜市為首,其次依序是台北101、故宮博物院、日月潭及中正紀念堂,這些可做為佈局考量的參考依據。其食,許多外商也看好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商機,紛紛來台尋求合作機會,希望與台灣業者合作,如有日本業者希望引進日本頂級食材在台灣加工,合作進軍大陸市場,創造「日本食材、台灣製造」的模式,引進日本食材在台灣製做,再由台灣出口銷往大陸,號稱潛在商機每年高達數十億美元,只要多做好準備功課,很多商機真的在那裡,找到自己可以切入的部分,在於自己的努力。 「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群正在逐步攀升中,新興外食市場已然成型,根據Trendgo Research全國調查發現,民眾三餐的外食情況,從早餐就開始了,有41.8%的民眾食用外賣現成的早餐;午餐的外食比例則是三餐中最高,有53%的民眾在外食用午餐,可能因為上班族和學生配合全日上班或上課作息,不方便返家或自備餐飲;晚間下班或下課時段,外食的比例則大幅下降,晚餐以在家用餐的比例居多,占70.7%,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晚餐外食的比例仍有28.3%,約占整體1/3以上。如果將消費者分為[全外食]、[全自用]及[半外食]三類,以[半外食族]最為普遍,占42%,[全自用族]居次,占38%,[全外食族]則占20%,飲食習慣三足鼎立的態勢逐漸成型,預期未來外食族將會是餐飲業無限商機的重要推手,當然上班族為主要外食大戶,在[全外食]族群中所占比例最高(73%),學生則在[半外食]族群中所占比例最高(34%),[全自用]族群當中,則以家庭主婦(17%)和退休銀髮族(8%)為兩大主力市場。 茶飲料仍在整體飲料市場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占整體飲料市場四成的潛力。每年飲料市場成長率約仍有2%,雖已不是快速成長階段,但是在穩定成熟期,除了抓住消費口味是重點外,包裝與流行元素也是兵家必備關鍵元素,可口可樂公司就表示投入非可樂的飲料市場,不是原本的強項,公司非常謹慎,在產品推出前,還要經過市場測試,經過數個月的市調,充分掌握消費者的喜好後才上市。 隨著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年代,對於在保健食品、營養補充品或機能性食品等維持健康之相關產品的需求大為提升,且隨著近年健康意識的提倡,根據食品所調查即顯示近三年台灣消費者對於保健資訊的重視比例呈現上升趨勢,即使過去不重視的年輕族群亦開始意識到均衡飲食、營養補充與健康維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顯見保健食品產業的龐大商機。國人愛買保健食品,[康健雜誌]針對全台1289名成人的調查,調查發現,超過七成民眾曾買過保健食品,四成受訪者每次消費金額約三千元,超過一成的人花費逾萬元,這群人介於30到39歲,以高中職學歷為多,民眾購買保健食品管道,除傳統藥局、連鎖藥妝店,這幾年新興的電視購物頻道及網路購物也占一成多。保健食品2010年預估已成長至約840億元的市場規模,每年均以10%至15%的速度穩定成長,目前國內保健食品市場進入兵家必爭的時代,除了主流的藥局、藥妝店外,直銷、電視購物、網購等通路均分食並進,擴大了整體市場,投入者眾,如何在競爭叢林中脫穎而出,是主事者的重頭戲,創造差異化是必走的路,但如何才能真的實現差異化,必須下真功夫,例如康是美最近打出保健食品安心檢核機制,推動安心標章,來提升消費者採購時的信賴感;而屈臣氏則導入社區概念的保健諮詢服務,全天候都可提供。這些都明確點出產品之外,能夠與服務結合的趨勢,這也是筆者先前推薦產品與健康管理服務結合的重點之一,尤其是小成本的資通訊健康管理服務(如CSI健康樂活站)。在需求趨勢方面,除了原本就有的女要美男要壯的趨勢外,也有女要健康男也要美的趨勢成形。 消費者期望提供的保健功效方面,某種程度而言是符合所謂的需求層次理論,由下而上逐級發展。隨著個人化時代的到來,保健食品已由原本鎖定大眾市場日趨分眾化,尤其營養基因體更開啟為不同消費族群甚至個人提供客製化保健食品之商機。另從創新概念而言,保健或機能素材的創新仍是大家追求的主力,但所需時程相當長,引進是另一種創新模式,但不同地區之創新擴散模式亦可能有所不同,原本已在國外創新擴散之產品,引進不同市場後,仍需適度修正以符合當地行銷方式。而複合功能的產品逐漸也成為差異化的選項之一。在產品面方面,「錠劑類」保健產品仍為市場主流,機能飲品類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功能性的健康食品以膠囊、藥錠為市場主流,估計市占率約在70%左右,至於飲料型態上市的該類食品則占約30%上下)。根據Trendgo Research的調查顯示在消費者結構上,整體保健食品的接受度與需求度明顯以女性為主,以高齡族群為最大宗,居住地區以大台北地區為主,教育程度以中低教育程度為主,婚姻狀態以已婚者為主,都不算有明顯變化,重點回到先前所說的差異化是重點。 建議 綜合上述不同主題的環境變化與分享的消費或產業趨勢,我們在此提供下列10項建議,提供大家思考可以進行的方向: 1以突破性的技術區隔:如果單是靠新商品、新創意,難以確保領先地位,品牌必須站在自己現有的立基上,去找出消費者對現有商品的隱藏性需求,設法以技術建立競爭者進入門檻或障礙。 2以品質創造口碑:在消費者依賴網路評價做選擇時,物超所值、品質優良的商品,也會讓消費者誠心推薦。 3環保商品有魅力: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日益高漲,有環保和節約訴求的品牌,在消費者心中也會不斷加分。國際知名BCG集團針對全球9個先進國家、九千名18~65歲的民眾做調查,發現全球消費者有愈來愈[綠]的趨勢。調查中,50%受訪者表示會固定購買綠色產品,24%受訪者願意付較多錢,購買綠色商品。 4.在21世紀,成功者已不再是創造者,而是快速反應者,要能快速回應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必須較以往投入更多的資源在了解消費者層面上。 5.建立CHSOS核心競爭力:包括創新力(Creativity)、人才力(Human Power)、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定位(Orientation)、服務(Service)。 6.思考賣子彈的戰略:創新大師、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於99.6訪台的演講分享中提到認為對台灣企業最有利的,是[賣子彈]給打新興市場的戰士們。子彈就是智慧財產,賣子彈就是智財授權,讓新興市場變成產品在市場上廝殺。 7.找出台灣定位:外國人談起香港想到[金融],泰國想到[觀光],日本想到[科技],台灣的關鍵字是什麼?科技、文化、服務還是旅遊?我們需讓外界簡單明瞭地知道台灣的方向。每個項目應想像台灣Hub如何連接兩岸,讓外資透過台灣布局大陸,陸資結合台灣接軌國際。台灣是中國大陸與世界的橋樑,這是全球招商最佳定位主軸,台灣需要更有想像力的包裝,如"Connecting the Globe and China"(連結全球與中國),善用中國元素,可以打響台灣共同品牌,台灣有轉化研發為商品的強大實力,可作為[全球商業化中心](Global Commercialization Center)或樞紐地位(Hub)。 8.系統與服務已成為市場發展主力:有人常問筆者,下一波的成長是什麼?早期民眾沒得吃,因此廠商提供的產品主要以吃的「飽」為主,隨著經濟發展,所得日高,吃的「好」變得重要,之後進展至吃的「精緻」,現在則講究吃的「健康、自然」,再來呢?應該是朝吃的「有故事」發展,也就是吃的文化/精神/心理…等等元素。系統與服務就是產業升級的選擇,且成為價值創造的主要來源,全球企業無不集中資源,著力於提升系統與服務能量,也是先前我們所謂從2級產業朝3級產業邁進,進行對生活脈絡及市場需求的掌握,至少要進化到2.5級產業,應是未來產業策略轉型的重點方向。 9.智權不是總務:我們企業仍停留在將智慧財產或相關法務視為備用諮詢的角色,抱著最好不要碰到的心態,其實如今智財已是商業競爭重要的手段或工具之一,重要性不亞於產、銷、人、發、財等傳統[企業五管]功能,是企業管理中不可或缺部份,高階經理人更要認知[智財不是總務]的道理,積極強化企業智財管理運用的角色,智財也不是只有專利,傳統產業的know-how或營業秘密是重點,但要如何管理/保護/運用是我們推廣的重點。 10.做好功課備好策略:ECFA之後,登陸碰運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第三波登陸賺取紅色財富的機會,是留給更有策略的人,如何進入大陸的諸侯經濟,靠能力靠情報靠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