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G 客戶服務專區 service@e-sinew.com
樞紐科技顧問
編輯群

2014食品產業馬年趨勢  @樞紐科技顧問(股)公司姚念周首席顧問

2014/08/01
回專家觀點列表

食品資訊第259期第16頁&第260期第16頁 前言 在台灣經濟保2及食安議題不斷成新聞議題的低迷氛圍下,難突破困境的蛇年已進入尾聲,面對即將而來的馬年,又會是一個什麼情境呢?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認為今年世界各國經濟及產業局勢可用「變」字形容,那明年呢? 我們在此討論年度趨勢,已邁入第12個年頭,依例我們仍會討論主要的環境的變化與趨勢預測,許多議題也許看似只是大環境的,但實際上都與我們產業有所相關,但也回應編者的要求進行調整,我們將點出思考或注意的重點,但不進入詳細的討論,各個次主題的詳細討論,我們會陸續在我們網站中的精華文章中揭露。 全球環境 華爾街日報報導,未來七年有六大領域為成長最快的職場,分別為醫療業、技工技能業、休閒和餐旅業、顧問服務業、科技和資訊業及企業和金融作業。隨戰後嬰兒潮世代步入退休年齡,產業將隨之變化。而美國「國家情報會議」的2030年全球趨勢報告中,則列出全球4大趨勢:個人權力增加、全球權力分散、人口老化及都市化,糧食、水和能源成為核心議題,該報告指出由於全球人口增加和中產階級的消費型態,未來對糧食、水及能源的需求將分別增加35%、40% &50%,且多項氣候變遷分析指出,目前的異常氣候型態會加劇,使得糧食、水及能源更是難得。美國於世界舞台將逐漸失去主導權,亞洲會出現經濟傾中但安全靠美的傾向。該報告也預測4大科技領域將決定2030年之前全球的經濟、社會與軍事發展,分別為1).資訊科技進入龐大資料時代:利用資訊科技增加居民的經濟產能,提高其生活品質,減少資源消耗並防止環境惡化,對於維持大城市的正常運作相當重要;2).新的製造科技與自動化科技:這些科技能增加生產力,突破人類勞動力的限制,消除工作外包的需求,也讓亞洲的製造商與供應商更有競爭力;3).能保護重要資源的科技:包括維護人類食物、飲水、能源等資源的重要科技;4).新的健康科技:將會繼續延長全球人類的平均壽命。 大師輕鬆讀雜誌一篇專文指出目前企業界有5大潮流正在匯集,促使企業重新啟動自己的業務,這5大潮流加總起來,正從根本改變我們對於企業的所有認知,分別為潮流1是企業與消費者建立直接關係;潮流2是消費者想要實用與價值;潮流3則是被動與主動媒體產生匯流;潮流4是從資料分析到品牌必須與消費者結合;最後潮流5是進入單螢幕的世界。而時代雜誌則選出三項改變世界的點子,分別是1).種出來的漢堡(意指培養皿眾出來的食用肉);2).消費行為的偵查(意指掃描臉部表情或行為偵測的科技);3).把醫生戴在身上(意指可穿戴的健康指數測量與傳送)。 歐美社會出現新貧階級,貧富差距拉大,例如英國過去「勞工、中產與菁英階級」三等分的階級觀念已不符現況,必須分為七個等級,才能代表英國社會富裕與貧窮兩極的程度,其中社會最底層「朝不保夕者」,戶頭存款僅存約台幣3萬多元,佔了總人口15%,調查結果顯示,階級區分在英國社會還是存在,最頂端的人仍然相當富有,最底層貧窮的人,其社交與文化水準依舊低落,另外,在中產階級中已出現灰色地帶的新階級,這點倒是值得研究的發現。 另一大問題是糧價回不去了,英國最大超市連鎖店特易購執行長克拉克表示,便宜食物的時代正在結束。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布備受關注的2013年度農業展望報告中,預測未來十年世界糧食價格上漲少則10%,多則40%,主因是中國和印度需要劇增,該報告也指出未來十年大陸將更加依賴進口糧食、油籽、肉類,這項趨勢將帶動全球農產品價格上漲,也催生更多相關的併購交易,並指出這是明顯的重大挑戰,在經濟快速增長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大陸的糧食供應是一項艱巨任務,大陸的消費成長將略高於產量成長,預料未來十年農產品和牲畜產品價格將會持續上漲,肉類、魚類、生物燃料價格上漲幅度將大於基礎農產品,因此食物價格大幅上漲幾乎勢不可免,消費者享受的低廉食物價格已不可能永續。 大陸的崛起早已不再是預測,但速度卻令美國頗為意外,因而導致美國政府在其報告中大膽設定,二○三○年將是「東風壓過西風」的黃金交叉點。近年大陸在「自主創新」以及「擴大消費內需政策」下,兩岸產業競合關係將有相當轉變。大陸經濟政策將轉向消費主導型,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報告,當前大陸城市消費人口可分為3族群,集中於可負擔基本生活需要的「價值消費群」,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0.6至1.6萬美元間,約占82%;相對富裕的「主流消費群」人數較少,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為1.6萬至3.4萬美元,約占6%;生活最為寬裕的「富裕消費群」則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4萬美元,但僅占大陸城市人口的2%,然而隨收入快速上升,專家預估至2020年,許多價值消費者將晉身「主流消費群」之列,其比重將大幅上升至51%;而「價值消費群」將降至36%。而「富裕消費群」仍為大陸少數之精英人群,但比重亦將自2%提升至6%。另一主要政策為城鎮化主軸,都市化發展亦奠定消費性服務業的發展基礎,將釋放巨大的內需潛能,城市規模越大,人口數量越多,對服務業的需求越大,就越能推動服務業需求。大陸零售消費改變,也表現在從國外進口的食品中,據統計,大陸2012年進口食品總量為422億美元,至2018年將成為全球最大進口食品消費市場,達800億美元,進入高端消費發展期。 但也有其隱憂,大陸國家統計局2013年指出,大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上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顯示企業正因效益下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人均總所得在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等各項稅費後的餘額,常被用來衡量一地生活水準的變化。也透露出大陸改革成功與否,將優關這個隱憂是否惡化的問題。 台灣環境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亦即2025年超過65歲的人口將占台灣總人口的20%,事實上,對於台灣的永續發展而言,高齡少子所帶來的衝擊並不止於社會安全網而已,其所帶來的人口減少的議題,更牽動了整體產業的興衰,不可不慎。因少子化所導致之內需萎縮,因應勞動力的減少,應積極推動產業本質的調整與轉型,從勞力密集,轉為知識與創意密集,落實軟性經濟創意者之產業發展目標,強調非實體要素為產業所帶來的價值。說白了,我們面臨高齡化、能源短缺、市場需求動能不足三大問題,其實與日本面臨的環境變化類似,日本三菱總合研究所理事長小宮山宏認為應以「白金社會」的創新發展模式來解決,當一個社會已確保食衣住行的滿足與壽命延長,當物質不再匱乏,在「量」上獲得滿足後,該開始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這就是「白金社會」的概念。 此外,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協助業者爭取清真商機,定2013年為Halal行動年,近年回教清真市場的崛起,根據美國皮耶研究機構(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全球目前約有17億穆斯林人口,亞太穆斯林人口占62.1%、中東北非占19.9%、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占15.0%,穆斯林人口成長快速,市場商機潛力無限。根據外貿協會2013年針對海外買主進行調查顯示,台灣雖非一般印象中的清真市場,但海外買主普遍認知台灣產品具有一定水準,故59%的受訪人給予台灣清真認證的食(用)品相對健康、高品質的高度評價,由於清真概念對廣大穆斯林市場的消費者而言不僅是一種購買行為,更是生活方式的認同與保證,因而穆斯林在生活、飲食方式及金融均具有嚴格規範與特殊性,衍生出穆斯林市場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商機。 在爆發的各項食品安全問題的衝擊下,消費者對於國內食品業者究竟還有多少信心呢?根據Lifewin線上市調網調查,民眾現在對於食品業者宣稱的「純天然」、「無添加」、「百分之百」等標語仍有信心者,僅存16.3%,詢問民眾會如何改變食品消費行為或飲食習慣以在食品消費市場中以求自保,民眾多數選擇「減少購買或減少食用加工類食品」(60.28%),其次為「在購買食品時更加留意成分表或添加物」(58.75%)及「減少外食次數」(43.25%);而知名品牌已無法取得民眾的信任,會選擇「購買知名廠牌食品」及「購買有機食品」的比例皆在二成以下;對於未來可有效改善的方法,消費者選擇的則為「檢驗單位積極主動抽驗」(70.31%)及「訂定更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67.13%),顯示消費者對廠商信心低落,勢必嚴重衝擊食品產業。 為管控食品源頭,因應陸續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衛福部公告「食品業者登錄辦法」,自2014年起,食品中的添加物、肉品、水產品、乳品、健康食品、塑膠容器等都將強制登錄。衛福部食藥署說明已於2013年8月預告「食品業者登錄辦法」,預計將於2013年12月公告後,將於2014年起開始分階段實施「強制登錄」。第一階段適用業別是食品添加物、肉品業者輸入食品、水產品、乳品、塑膠類食品容器具及包裝業者、有工廠登記的餐盒、保健食品業。第二階段至104年,包括澱粉、生鮮冷藏蔬果業、大宗穀物業、連鎖速食業者也要強制登錄,強制登錄對象,涵蓋輸入、製造、販賣業者。 另一方面,隨著網站事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社群媒體的出現,銷售的遊戲規則有了巨大的轉變。以台灣為例,根據資策會FIND的資料,2012年上網人口數達1,734萬人,其中有1,031萬人使用社群媒體,如Facebook、微網誌、論壇或部落格等,社群媒體促使消費者在社群網站上相互鏈結、支援或辯論,互不相識的消費者分享商品口碑,使虛擬社群對於購買決策和消費行為具強大影響力,對企業而言,傳統的公關和廣告在社群媒體上的著力點有限,必須重新思考與消費者溝通的方式。 2013年雖然景氣谷底盤旋,食品產業秩序大亂,但食品業持續加碼台灣,包括味全、大成、統一、聯華食、黑松、南僑、康師傅等知名廠商,總計投資額估計高達150億元,投資包括廠房、生產線、物流體系,中央廚房等軟硬體。 歐美趨勢 首先,在消費行為調查方面,一項針對25個國家的調查中顯示,所謂的時間就是金錢這個說法,在消費者選擇上,似乎不同意這說法,雖然各國百分比不完全相同(75%~94%),但顯然都是大眾(平均為84%)選擇[願意花時間找尋好交易],平均只有16%選擇[願意花較多錢進行有效率的採購],這裡的大眾受收入高低、教育程度及性別的影響不大,差距都低於9%以下,顯示花錢買效率在經濟不穩定的時代,可能不易讓消費者買單。另尼爾森的調查中則顯示,千禧世代雖然準備食品的手藝與知識不如上一代,但希望動手做的熱情仍有,因此便利型的DIY有其賣點。歐洲冷凍食品市場規模占全球冷凍食品市場規模的37.6%,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歐洲人酷愛冰淇淋,消費額高達99億美元,占冷凍食品市場的21%,居所有冷凍食品之冠,而冷凍食品消費額最高的國家為德國。冷凍食品在北美市場,則占全球冷凍食品市場規模的29.8%,平均年成長率為2.4%,是全球第二大市場,當然其中以美國為最大市場,次為加拿大,再其次為墨西哥。 根據調查顯示,美國的新鮮食物的銷售穩定成長,尤其是魚類及海鮮,其他如蔬果、豆類及堅果類也都成長,且被預測未來幾年仍會繼續穩定成長,不論是因健康因素還是經濟因素。而整體食品部分,則顯示創新包裝、產品型態與標示、生產追溯、動物福利及健康取向為主要趨勢。而在健康產品方面則顯示,消費者認為便利與食品安全為主要驅動因素;產品開發趨勢則有調理食品減鹽、點心減糖及行動式(或可攜式)早餐(breakfast -on-the-go)為主要區塊。根據尼爾森的報導指出,甚至連烘焙類,消費者都選擇新鮮但便利的麵包,而非已經切好的土司。 Mintel市調在其有關鈉攝取及消費的態度調查中發現58%美國成人正在限制其鈉的攝取量,這趨勢有性別上的差異,女性較男性更注意鈉的攝取量,原因是在意體重的控制,而男性則主要是因為其醫生要求,也暗示女性是選擇降低而男性是必須降低,而在限制鈉攝取的行為上,Mintel報告顯示主要是採取降低鹽使用量,另外則有審視包裝或菜單上標示的鈉含量的做法,女性通常兩種行為都採取。SRG公司的報告則標示出10大天然與有機食品的趨勢,並認為此趨勢將影響未來的貨架,10大趨勢分別為1).為男性準備的健康的食品2).較高等級的保健效益3).綠色蔬果成份4).天然成分的強化水5).非預期質地的飲料6).高科技的仿肉7).無過敏源的替代蛋白質8).帶有正面營養素的點心9).南美超級食品營養成分10). 令人享受的堅果奶油。另外,在維他命水和能量飲料受歡迎的年代,美國牛奶消費量正加速下滑,PepsiCo執行長努伊則努力促進飲料事業成長的方式是把食物飲料化,他說我們旗下有各種具備附加價值的零食產品能製成飲料,燕麥飲為其中範例(台灣似乎領先,早已有此產品)。 倫敦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群從近幾年來的創新觀念中,選出未來十年將重塑企業世界的十大趨勢。包括1).雲端運算2).更長的工時與更晚退休3).資訊有價4).股東價值最大化不見得好5).能源變更聰明6).X世代掌權在即7).嘗試錯誤是正大光明的商業技巧8).以少生多9).擁抱避險10).網路購物到店取貨。廣告公司巴克雷(Barkley)最新報告則顯示,「千禧世代」(Millennial)後期這一輩人的消費理念趨向更務實,一改以往「品牌和潮流追逐者」的形象,轉變的關鍵詞是「為人父母」的身分轉變,這一輩「千禧世代」在1999年成年,他們經歷了網路泡沫破滅、九一一、大銀行倒閉和房貸危機,大部分還親身參與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這些經歷讓他們更務實。 在台灣爆出各種100%或純天然的廠商誠信事件,無獨有偶,美國食品業也面臨相同議題,眼見洋芋片、冰淇淋和能量棒等多項食品都因外包裝盒上的「天然」訴求面臨訴訟挑戰,包括百事可樂(PepsiCo)和湯廚(Campbell Soup)在內,美國愈來愈多食品和飲料公司悄悄移除旗下產品的「天然」標示,但所謂「天然」(natural),並無明確定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長久以來的政策是,將「天然」視為未含或未添加人工和合成物(包括不論來源的所有色素),也就是通常不認為食物會內含的成份,但FDA網站也指出,很難定義「天然」食品,因為現代食物供應很可能已經過加工,加工也並無明確定義,因此美國國會也將推「食品標示現代化」法案,將強制FDA訂定單一標準化的食品營養標示系統,包括使用「天然」字眼的新準則,美國業者目前傾向撤銷天然標示,因為現在不值得冒險這麼做。此也將影響我國輸美產品的標示,我們團隊將協助客戶進行輸美產品標示預審的服務。 另在Food Navigator雜誌中,一篇專文分析了美國新崛起且具成長商機的食品類別,包括拿了走食品類(Grab-and-Go Foods)、奈米食品類(Nanofoods)、為你好食品類(Better For You Foods)、抗老化食品類(Anti-aging Foods)、道德來源食品類(Ethical Sourced Foods)等類別,這些類別的食品將快速成長。美國日前有項調查發現,莎莎醬(salsa)已經超越番茄醬,成為全美最暢銷的調味醬,此外,玉米餅賣得比漢堡和熱狗麵包好,玉米脆片也比下薯片,更不用說在美國隨處可見的墨西哥捲餅店,這也顯示從飲食文化反映人口結構改變的現況。 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E)執行長維爾說,喝好咖啡已成為生活風格,人們甚至想把享受好咖啡的愉悅體驗帶回家裡,現在消費者搶著買一袋要價14美元的高級咖啡豆,回家用數百美元的咖啡機煮咖啡,咖啡是夢幻產品,許多人都同意這點,目前這種精品咖啡概念水漲船高,席捲全世界。 欺騙類食品(fake & substandard) 3D 列印食品 昆蟲蛋白質 亞洲趨勢 亞洲已被公認為是世界經濟的重鎮,許多歐美的趨勢,也隨著亞洲崛起及網路普及在亞洲發酵,趨勢觀察家整理出五大商機趨勢,包括1).分享式消費:如共用、與陌生第三方交易、團購等;2).成熟主義消費:如理性消費、公益消費等;3).資訊收集消費:如網路標籤、導航、QR條碼、健康資訊等;4).優質環保消費:如環保節能、碳足跡、可回收可分解等;5).新興市場中產階級消費:包括金磚、東協、中南美、非洲及中東等。 根據產業專家的統計,全球冷凍食品市場規模為1,260億美元,亞洲為最,5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6%,是食品市場之中成長最快速的產品之一,根據調查顯示,發現消費者對主食類、副食類及點心類冷凍食品的消費習性各有不同。由於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高、品牌忠誠度較低;副食類泛指佐餐的食品,可以選擇性食用,消費者較注意產品差異性的變化,個人喜好主觀因素強,品牌忠誠度較高;而點心或甜點類,消費者受流行風潮左右,容易被新產品取代。 尼爾森(Nielsen)最新調查顯示,東南亞食物價格上漲,消費者將改變行為,例如將減少外出用餐與其他娛樂支出,但也表示,家庭預算可以吸收食品額外增加的成本,尼爾森專家認為,需求與價格間的連結視文化而定,東南亞快速成長的中產階級渴望擁有「更好的」,而不像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可能渴望擁有「更多的」,漲價雖並未真正改變消費者的行為,但改變了他們的交易能力。 近年來日商對台投資產業結構產生轉變,特別是以中小型服務業為主投資案件正急速增加當中,這是日商因為邁向國際化的發展,向海外尋求新市場,而台灣市場經常作為日本服務業拓展海外市場的第一站,原因在於台灣本身兼具國際化及領跑華人市場的文化優勢,說明台灣可能做為日本服務業布局市場的先行測試市場(Testing market),在台灣市場有成功經驗,能給予日本服務業布局海外市場的莫大信心。 聯合報一篇專文指出未來工作主流包括數位建築師、居家照顧者、銀髮福祉顧問、身體部位製造者、奈米醫療技師、垂直農場農夫、廢棄數據終結者、虛擬化身經理人、記憶擴大提供者、時間經紀人、個人品牌經理、子女規劃師及個人藥劑師。其實這個主流工作方向,也代表了未來消費與產業的趨勢,正是我們可以思考去結合的重點。 大陸趨勢 大陸經濟成長率也下調,轉為重視內需市場,過去雙位數成長已結束,因此大陸零售產業也開始「慢消費」,注重品牌建設,從個性化、便利化、情感化做起,消費者開始追求多樣化和新鮮感,重視休閒、提升生活品位,這是台商新一波西進的發展契機。 根據尼爾森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92%大陸線上受訪者表示,食品價格上漲,將或多或少影響日常購買行為,其中,有超過四成受訪者會增加網購,明顯高於全球平均值15%,其餘36%的受訪者表示會增加前往綜合性大賣場,或大型商場購買的頻率,30%的人會增加前往超市和清倉店的次數。另外,在食品價格上漲時期,41%的受訪者表示會在網上尋找產品,而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會通過社交網路來搜索特價商品。3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只買打折產品,32%的受訪者更傾向於購買大包裝產品。 大陸年輕人出現追捧個性吃的文化趨勢,教室主題餐廳、Hello Kitty主題餐廳、漢文化主題餐廳、紅色經典主題餐廳……一個個或懷舊、或溫馨、或神秘的特色餐廳,像雨後春筍般從大城市落腳到二、三線城市,受到年輕人追捧,除餐飲外,咖啡廳、高檔會所、酒吧等休閒娛樂場所,同樣受到「個性吃文化」的影響,但要如何才能避免「一陣風」的命運,做到長興不衰,則是需要思考的。 其餘有關大陸十二五計畫及三中全會後的改革趨勢,我們另文討論。 台灣趨勢 根據2013年主計總處統計,食衣住行育樂當中,「住」和「食」分別高居家庭消費支出前2名,水電瓦斯不論哪一項要漲,對家庭衝擊都很大,連帶影響消費趨勢,其家庭收支調查顯示,食品飲料的比重逐年減少,這和國人消費型態改變有關,外食普及率提升,使得家庭在食品方面的採買減少,反而是外食費用增加,而外食費用是被歸類在「餐廳及旅館」項目之下,去年「餐廳及旅館」占家庭消費10.58%,創歷史新高;另外一個近年來增加非常快速的消費支出是「醫療保健」,去年醫療保健消費占家庭全部消費的14.55%。 由於生活型態改變,不必和他人妥協,享受一個人時光的趨勢愈來愈風行,提供一人份食物也成為廠商眼中的商機,例如在網路販售一人份水果的「愛美逛市場」受到許多小資上班族歡迎,若一個人在一星期當中,想吃多種不同的水果,但許多大賣場販售的量都以家庭為單位,愛美逛市場將水果分量定為「一人享用,不一定只有一個人生活」作為營運主軸;或者,iCook食譜網進軍單身料理自己動手做的市場;甚至星期五美式餐廳依據客人的要求,推出一人餐點,以小分量計價,不讓隻身前來用餐者感到壓力。單身經濟方興未艾,各行各業都存有商機,尤其民以食為天,針對一個人所推出的小分量食品更是各家廠商必爭的市場;搶攻單身經濟現在正是熱潮,未來也會是大家注目的焦點。 在不景氣,許多消費者把荷包看得越來越緊,捨棄原先追求的精品生活,退而求其次只追求「微加幸福」,這群花小錢、維持品味滿足自己的族群,成為流行的「B+消費」群,也有人稱為小確幸,這種從A退到B,花少錢同樣讓日子也有小滿足,「Better is enough」,但是原則是不能影響生活品質降低品味。 接連的食品安全事件,喚起國人重視,也讓企業集團找到了多角化經營新契機。,為搶攻健康樂活飲食商機,尤其是科技大廠瘋種菜,也讓植物工廠風起雲湧,包括金寶集團、大眾集團、億光電子、太平洋建設等非食品產業業者均投入,顯示健康飲食將是主流之一。很明顯的一個現象為,部分消費者以將「健康」逐漸取代「美味」成為飲食的新趨勢,當「健康」自助餐取代「美味」自助餐或「健康蔬食便當」成為咖啡館的主力商品時,新的產業趨勢也逐漸形成。 資策會FIND的研究亦顯示,台灣「多重管道消費群」的趨勢正在興起,半數以上的消費者高度依賴網路搜尋商品資訊,尤其社群網站打聽商品的使用口碑,決定想要購買的品牌和型號後,再依自己的習慣或偏好,選擇在網路平台或實體通路購買,最後,這群消費者也有相當高的比率回到社群網站上,將自己的消費經驗和使用心得分享。另外,經濟不景氣,大家只想節省支出,信用卡刷卡金額卻頻頻破表,持卡人都在「刷什麼」?根據銀行統計,頂級卡友前四大消費類別,分別是繳保費、出國旅遊(商務差旅)、百貨消費及餐飲消費,顯示經濟雖不景氣,旅遊及餐飲仍是犒賞的重要活動支出。 建議思考 綜觀前述環境變化與趨勢,我們在此僅提出以下9個建議思考方向: 1.利用雲端提升競爭力: 雲端運算將為商業帶來兩個影響--以低成本取得大量資訊和超高處理效能,使企業更能達成創新突破,個人電算裝置因為可以連接雲端的電算資源,因而變得「超級聰明」。工研院IEK認為明年的關鍵字會是「Data」,資料扮演關鍵角色,須關注「Data」轉變後帶來的新動能,及以其為核心的創新服務。然而資料如何變成知識及根據知識產生的行動呢?IEK認為,未來透過雲端運算、海量資料、連結資料以及行動通訊等新技術加值整合應用,以「Data」為核心的創新服務(包含技術與應用),將成為未來資通訊產業重要的發展課題,也是其他產業必須應用的工具。趨勢專家也預期,未來十年「資訊有價」的概念將日益受到重視,過去十年大量貧瘠的免費資訊,未來將被高品質的有價資訊所取代。 2.導入事半功倍模式: 面對食品原物料上漲趨勢的環境,企業必須更有效率並提高生產力,此處所言生產力,並非生產技術的生產力,而是營運模式的生產力,未來的管理箴言就是以更少資源,做更多事,善用結盟或合作夥伴的力量,例如服務團購概念,例如利用雲端處理Data,例如與競爭者共同開發市場。 3.提高附加價值: 所謂value up,是從客戶端思考開始,讓企業本身在產業鏈中或本身產品的附加價值提高,而附加的價值不是來自於功能,而是來自於服務,製造業服務化或與服務業結合,都是我們可以思考的選項。例如日本專家小宮山宏曾提到發展預防醫療是日本與台灣皆應投入的方向,推動健康自主管理概念就可以與食品結合,提供消費者健康自主管理的解決方案。 4.正式面對消費者知的權利: 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重創台灣餐飲及食品廠的形象,不過,也因此讓國人對於如何吃的安心更加重視,並使市場重新洗牌,對於正規廠商而言,可說是「短空長多」的格局。另據調查顯示,在食品安全頻傳後,國內消費者願意花多一點錢,購買令人安心的食材,因此更加注重[說寫作]合一的廠商以及注重標示的廠商(不論是成分的標示、有效期限的標示、營養的標示),不是只是遵循所謂的法規規範。 5.迎戰消費e勢力: 當高度依賴網路的消費者成為主流,網路購物已成為實體商店的強勁對手,也為零售商帶來新思維,同時也提供製造商或服務商一種非傳統通路或非傳統行銷的模式,可以創新的模式等待無限創意的我們。但是網路行銷或行動行銷絕不是只是建公司網站而已。 6.與國際創新合作: 台灣這種小型經濟體,資源有限且產業規模與市場較小,更需要槓桿外部資源,因此,進行國際合作,勢必為我們非走不可的一條路,透過國際夥伴間的截長補短,來提升自身在產業鏈中的附加價值。包括牽國際廠商的手進大陸市場,甚至包括利用大陸資源,牽陸商的手進國際市場。 7.製造業跨領域創意: 台灣產品未來轉型絕不只是技術與產品本身,一定要和生活性的應用和服務結合。24小時便利商店給民眾的感覺就是便利、應有盡有與現代感,而支撐起這個印象的背後,是因應消費者種種需要而由不同領域產業所匯集的總合,這就是我們製造業未來應走的方向,與生活型態的服務去結合。國內有人一直高喊所謂的文創產業化,但實際上,筆者比較贊成另一位專家所鼓吹的產業文創化,食品產業文創化,可以不是只有台灣市場。 8.立志成為亞洲領導者: 亞洲以黃種人為主,文化相近,台灣可以成為領導者,許多領先的概念,台灣都有嘗試突破的文化與能力。一個舉例,聯合國糧農組織2013年7月發表報告指出,人類可食用的昆蟲在全球超過1900種,多吃昆蟲對身體有大益處,報告中更認為,黃蜂、甲蟲和其他許多昆蟲,都可作為食物,但其潛力尚未被充分發揮;解決全球糧食和飼料短缺問題有許多方式,養殖這些可食用昆蟲,正是其中一種解決途徑。那我們可以成為領導者嗎? 9.決心品牌路: 雖然都已知品牌之重要,企業也紛求轉型品牌,但皆面臨困境,形成「有牌卻無品」的窘況,轉型後要面對消費者或不同客戶(非單一客戶),廠商既不知道他們的需求,也不清楚做什麼才能讓利潤最大化。其實,建立品牌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不論你的品牌目標是B2B還是B2C,我們應檢視自己的強項,做到被人信賴或被需求,「非有你不可」才是一種成為品牌的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