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台北國際食品展趨勢解讀
@樞紐顧問群
今年主辦單位做出改革,包括新增南港二館(以機械設備為主)、強化專業區格、走道寬敞及開幕主場改至信義館,結果是純消費者試吃的顯著減少,有讓真正有採購需求的廠商,能夠更聚焦於採購洽談,容易尋找產品。當然優缺點各有,也收集到展商的正負面不同反應,也許未來可以將B2B及B2C不同需求的展商依照場館區隔開來。
創新趨勢
我們觀察到的趨勢分成五種類別,分述如下:
一、口味延伸/創新
口味創新是大多數廠商採用的模式,展覽中許多口味越來越超乎想像,也越來越多跨領域結合,包括借用知名產品的口味。- 借用知名產品的口味,如珍奶口味、麻辣鍋口味、燕麥口味,像珍奶口味似已成全民運動,包括蛋捲/糖果/脆片/鳳梨酥/蜜餞李子都要來個珍奶口味,其是否有意義值得思考,該強調口味是否可被感受到也需注意,且反而需思考產品概念是否有衝突,某些產品反成負面影響。有一普洱茶的攤位,除了傳統茶磚,還加入了普洱珍珠奶茶這樣的休閒飲料形象,讓普洱茶感覺年輕了,這倒是一個正面的案例。從這裡衍生二個重要觀念,口味結合知名流行元素時,除感官品質的表現是否可被消費者感受到外,另也應思考該流行元素與本身產品概念是否契合,否則上是失敗的案例很多。
- 另一大趨勢是利用本主農作物作為原料訴求,例如三星蔥牛渣糖、芋頭珍珠、火龍果珍珠、地瓜珍珠、芋香沙其馬、芋頭貢丸等,但是同上個趨勢,一樣要考慮消費者是否真的能感受到火龍果特色、地瓜特色等等,此類趨勢另需考慮農作物的供應穩定性(質與量)。
- 組合不同的質地感受,例如牛軋酥,將原本的牛軋糖與餅乾結合,多了酥脆的感受。鮪魚鬆蛋捲,蛋捲皮即包含了鮪魚鬆在裡面(不是在蛋捲中間的空心),這類方向,可有不錯的收穫。
二、產品定位創新
產品定位創新是一個較有挑戰的模式,喜見展覽現場也看到不少廠商進行這類的嘗試。
- 奇美食品將包子變成料多的餐盒型包子(就像中式漢堡概念),大肉包除了肉跟蛋黃的傳統形象,將珍珠香腸、香菇、杏鲍菇大塊大塊的放進包子裡(包山包海包你滿意),增加了咀嚼包子的滿足感,也讓消費者重新認識所謂的包子概念。
- 以友善特定目標族群為訴求,包括強調烹煮友善(例如自製優格/即時調理品)、寶寶友善(小包裝, 較易融化的產品, 或者蒸煮後不用再用剪刀剪小塊的產品,甚至親子醬油等)、土地友善/地球友善/公平貿易/環保友善等等相似的定位訴求。
- 健康豆類/堅果系列,包括台灣與大陸廠商都有此類概念,且並非只有堅果原型概念,而是將豆類或栗子或核果烹煮或加工成整粒但是軟的質地的休閒食品,讓休閒食品以新的質地概念呈現。
三、行銷訴求創新
創新也可以在行銷上,在行銷訴求上的現場趨勢可分以下三大類:
- 宣稱無XX的產品眾多,包括無農藥、無防腐劑、無色素與不加膠等等,符合消費者健康的概念,無可厚非,但大家都如此時,特色並未顯示出來。
- 收集各種所謂的得獎獎項,包括Monde selection/Aa taste awards Anti additive/ITQI等,然而此類美食獎項,評鑑的人不是消費者(沒有代表性),而是所謂的專家評鑑(且是國外的專家),坦白說這種得獎與受消費者喜好的無法畫上等號,往往出現極大落差。
- 另一種趨勢是眾多攤位都掛出安全保證如[XX定期檢驗保證]打安全牌,或者掛出「US FDA 銷美資格」或「美FDA合格廠商」等等,雖然我們在協助國內企業辦理更像美國FDA的相關註冊,但我們也要提醒向美國FDA註冊登錄未必是所謂合格廠商,因FFR註冊並無安全保證,而FCE/SID註冊者則相對有安全保障的概念。
綜合上述三類的行銷訴求,會出現一種大家都有,所以只是基本要求的感覺,反而無法突顯自家產品的特色。因此我們一直在推廣一個新觀念,不只要有CCP(食品安全議題),更該要有CQP(critical quality point)來凸顯自己產品的關鍵感官品質,讓消費者(或客戶)可體驗到的關鍵特點,才是食安之後的重點。
此外,我們看到金蘭醬油擺脫了傳統宣傳的無添加、獎牌宣傳的形象,而是設計在現場有料理教室,讓親子醬油走進了年輕媽媽的心理,好像只是小眾市場,但其實現今月是目標族群明確,訴求明確的,越能產生共鳴。
四、產業技術創新
這個部分也是大家比較熟悉採用的創新模式,現場看到的包括機械自動化生產(如自動洗瓶篩瓶貼瓶等)、餐飲機器人服務(如摩斯漢堡)、智慧自動販賣機(如可現給發票的自販機)、飼養/種植技術產出[新]原料(油油虱目魚/香草豬/鹿野雞等)、加工技術產出[新]原料(如素肉漢堡、可加熱的珍珠、可常溫儲存的珍珠等),除ICT應用於生產及餐飲服務相關技術外,原料技術與加工技術,其實除了成本/效率/安全之外,一個重要的評估指標,還是前述的感官品質,有無可感受的CQP,就是關鍵指標,已有單位在探討評估XX豬與YY豬的比較以及AA魚與BB魚的比較的計畫了。也許明年就會看到比較的結果。
五、走向新市場
外銷一直是台灣企業考慮的選項之一,因為其實台灣市場不大且已相當飽和,除了在地化的企業外,即使是中小企都一樣要考慮出口外銷市場,當然,在中美G2的貿易戰中,台灣是有轉單效應的影響,我們近期詢問出口美國法規的頻率增高,也算是明顯反映,但除傳統出口美日兩國及對岸外,其實歐盟與東協市場,甚至是廣義的回教清真市場,都是我們推薦的新市場,我們在現場即聽到不少客戶與潛在客戶紛紛詢問出口美歐及東協的法規合規服務,現場我們也觀察到參觀的專業人士有不少東協國家來的,也有少數東協的參展攤位,我們建議無論是採用產品外銷還是智財外銷因應全球化浪潮,都要先準備好智財布局與法規合規布局,法規布局更應思考第三方持證人的意義。
除此之外,中小企必須對自身的核心能力盤點清楚,現場即有小茶農因其品質極高,有國外潛在客戶要下2億的訂單,但他在為大單及品質穩定兩難中無法取捨,因為大單客戶,通常品質穩定的要求條件也高,這顯示平常沒把斧頭磨好,機會來了,很可能吃不下來。
利用多變量工具進行市場區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