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G 客戶服務專區 service@e-sinew.com
樞紐科技顧問
編輯群

誰在製造「非賣品」

2004/06/07
回專家觀點列表

一家知名連鎖咖啡店,面對「到處都是」咖啡店的競爭壓力,業主思考因應之道,在「美饌、時尚、網未來」創新概念下,增加品牌精品銷售與網路推廣服務。導入初期的三個月,新商品銷售情況相當不理想。咖啡店業者與供應商對這樣的結果,各持不同的看法。

動機 合作起點
引進新商品的動機是什麼?如何評估新商品?咖啡店業者表示,引進新商品,是為了增加營收,只要不增加營運成本與資金投入,優先考慮引進。供應商則指出, 供貨給這家咖啡店,初期是為庫存商品尋找低成本、低投資的銷售管道,後來覺得通路品牌形象不錯,改舖品牌商品。 從供銷業者的對話,得到的結論是:雙方在契合的「低成本、低資金」動機下,發展出合作關係,但未關注如何有效運用「低成本、低資金」策略於「顧客創造」。從後續營運狀況瞭解,策略已質變為「低成本、零活動」的景況,造成行銷動力消失。

對中小企業而言,「砸錢試市場」絕對不可行。不能只靠產品陳列,就期望得到有效的測試效果,反而會使產品淪為賣場裝飾用的「非賣品」,或是賣場「孤兒」。

事實上,「低成本、高效益」的活動是可以創造的,但需要創意動力來支撐。尋求符合「低成本、高效益」的創意動力,是當下供銷兩業者必須審慎思考的議題。

於是,接著問咖啡店業者:為何新商品銷售不出去 咖啡店業者表示:顧客看的、問的多,買的少 (幾乎沒有),都認為價位太高。同樣的問題也問供應商,得到的回應是:賣場銷售努力不夠。事實上,影響銷售的因素非常多,要釐清關鍵的影響因素,並不容易,除非能得到顧客訊息。

問咖啡店業者:如何訂定新商品的「合理價位」 咖啡店業者說:價格是由供應商負責的,要問供應商。問供應商:如何規範「銷售努力」?供應商說:銷售是賣場的職責,銷售努力必須由賣場自己來規範。

動力 來自團隊
價格是供應的事,銷售是賣場的事,那產品、促銷、顧客、品牌、營收又是誰的事?行銷要素被活生生的肢解了,團隊就像整部車子被切割成零件,還會有動力嗎?供應-銷售-顧客這個簡單的價值鏈不當的被「分工」了,銷售成為供應與顧客間的一道高牆,顧客訊息被隔離,除非供應與銷售緊密的結合,否則不容易貼近顧客。 顧客是行銷的靈魂,沒有行銷靈魂的「產品」,易變成「非賣品」與「裝飾品」,若再以可有可無的週邊商品對待之,勢必淪為「庫存品」。行銷最現實面的價值課題,是讓顧客拿錢出來購買。做不到這一點,業者便必須檢討「價值創造」。

會同兩業者一起瞭解供銷流程:果真是供應商將商品送達賣場,陳列商品,接著,賣場等著顧客「拿了就走」的分工模式。筆者丟出議題:顧客只問、只看,卻不買,只有二種原因,一是「顧客不買」,另一是「沒有要顧客買」,請問到底是那一種問題?

供應業者表示:他已經完成供銷流程的供應任務。咖啡店業者表示:應該是價格問題,導致顧客不買。事實上,「顧客不買」是「行銷」問題,「沒有要顧客買」是「銷售」問題。

根據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定義,銷售(selling)是說服顧客購買東西,行銷(marketing)則是了解顧客重視的價值,以滿足顧客的需要。根據這項定義,咖啡店新商品銷售不佳,同時可歸因於銷售和行銷兩項因素沒有顧客的統計與分析,如何做好供應?如何說服顧客購買?如何了解顧客重視的價值,以滿足顧客的需要?有概念創新,無績效產出,問題就在概念導入的經營模式與態度沒有改變。關鍵的下一步就是「透過整合,創新經營模式」。

整合 模式創新
如何「改變遊戲規則」?瓊安‧瑪格瑞塔(Joan Magret-ta)在「什麼是管理」(What Management Is)著作中,有相當適切的論述:

今後,企業所追求的是「為顧客創造價值」,在一個組織內必須將工作,包括「怎樣做」和「實際做」兩方面任務「整合」回去。整合也反映在近年來人們對於所謂「經營模式」的重視上。所謂經營模式,代表一個組織在複雜而競爭劇烈的環境中,企圖塑造自己的差異化優勢。這種經營模式,和過去的競爭方式相較,不只是單純地依靠成本低、品質高、交貨快或服務好這些戰術優勢,而是代表一整套的構想,包括利基的發掘、顧客的界定、產品或服務的組合、交貨方式與途徑的選擇,甚至外界夥伴的結盟等等,有如一完整的劇本演出。

【2004/06/05 經濟日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