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G 客戶服務專區 service@e-sinew.com
姚念周
首席顧問

技術商品化實務

2020/10/08
回專家觀點列表

  2020年的全球疫情,拉抬了生醫生技產業的投資行情,不但各國政府與大企業爭相投入,徵收/併購/投資/合作各種模式,甚至相互卡位資源,不亞於大戰的概念,各行各業中型企業或新創企業,也無不四處獵寶,希望可以有雞犬升天的機會,但實際上,從我們在相關領域多年的經驗顯示,想短期利益者,對生技產業應該是了解太淺,光是法規與智財的投入成本就需要好好評估,必須要有長期利益思考者才能成功,撇開新藥及三級醫材的遙遙研發之路以外,其他類別的生技類產品,路途沒這麼遙遠,但從技術研發端到商品化/商業化端,還是有許多不是只從技術方思考的元素要學習的,我們來看幾個實際案例。

  一竹科新創生技公司MG公司,擁有某真菌固態培養技術,能培養出[獨特]的生化物質,由於以生技藥品身分上市的研發路途太遙遠,退而求其次,想以保健食品的商品上市,又發覺在台灣健康食品的申辦也不簡單,於是發想先往化妝保養品來進行商品化,開發出MG軟膏,號稱對敏感性肌膚有效,由於希望找到合作的化妝品廠商以及希望了解化妝品的法規,因此找上樞紐科技顧問諮詢。

  在了解其說明後,我們發現這明顯地忽略了許多商品化概念的重要元素,由於化妝品/保養品/藥妝品概念並非其一開始的標的,因此明顯地透露出團隊並沒有進行商品化需要的產業研究,這從商品化/商業化的實務來說是犯大忌;目前選擇的商品化標的—MG軟膏,也顯示沒有使用者的消費者趨勢研究;再者,對對敏感性肌膚有效,這牽涉到治療效果的藥妝概念,藥妝概念也需要實驗證明真的對對敏感性肌膚有效,加上許多國家都已對化妝品的動物實驗有所禁用,那麼這會需要某種程度的[人體]試驗,這也不在團隊原先的思考範圍當中(當然因為是研發費用囉);最後,團隊本身從技術出發,並未好好思考智慧財產的完整布局,因此立刻牽涉到如何與代工廠[合作]的模式,很多新創企業都沒有事先思考清楚自己的智財布局(包含營業秘密),等到開始合作之後,才發現許多的智財不在你的掌控之下。

  從這個案例當中,很寫實地反映出,台灣許多技術出身的新創團隊,對於所謂商品化/商業化是陌生的,一如台灣生技教父-林榮錦董事長所言,台灣很多生技創新企業不缺[劉關張]戰將,但非常缺乏[軍師-諸葛亮]。樞紐科技顧問會是您非常好的[諸葛亮]。

  另一個案例,則是在2020的生技大展中出現,一家新創公司CY生技,其主要團隊都是從某法人研究院出來的(是否是衍生公司,我們暫時未去查證),但號稱從某法人研究院技術移轉可基因轉殖技術生產特定標的,希望特定標的可成為新食品原料,在訪談過程中也理解團隊其實缺乏基因轉殖後發酵大量生產的技術能量。不從商品化/商業化出發,就會使從開放式創新到商品化的過程,雜亂無章,導致投入的資源互相抵消。

  某跨國生技集團希望投資CY公司,但不知這個基因轉殖技術生產特定標的是否值得投入,因此需要技術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DD),包括技術智財保護範圍、技術移轉限制、技術競爭力、應用範圍、技術價值及其市場價值等等指標。建立商品化中心的功能

歡迎瀏覽
商品化過程

歡迎瀏覽
商品化系統導入/委託執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