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食品產業趨勢淺析
艱困多難的庚子鼠年2020即將走完,迎來2021的牛年,2021如何展望,會是很[牛]嗎?有專家預估2021年可以扭(牛)轉乾坤,全球成長回到5.2%,台灣3.6%,美國4.8%,歐元區5.5%,中國大陸8.1%,感覺數字很漂亮,但這是基於2020的超低檔來的。未來變數還很多,包括全球疫情、各國政經變化、地緣政治變化、貿易戰影響範圍以及各國經濟能否順利復甦,我們分享一些我們的分析。
國際趨勢
全球經貿情勢,有幾個主要的明確的變因,在貿易戰(某種程度其實就是各國間的爭權,因此會牽涉科技戰/文化戰/金融戰等等)變因中,2021年很明顯不會結束,必須明確面對;在新冠疫情產生的經濟凍結變因上,疫情何時可趨緩,疫苗問世能減緩的速度以及各國政府能否加速經濟復甦的程度,在2021年中的變化較難預測,只能當作疫情會繼續的情境下,找出我們的運作模式;在地緣政治變動的變因上,英國能否順利脫歐、中東能否穩定、南亞能否穩定也是屬於比較難預測的;在各國經濟復甦程度上,很明顯的亞洲復甦會比歐美更快。
歐美疫情未趨緩,由於景氣復甦步伐依然顛簸,因此主要的趨勢仍以居家防疫或調整內容,搶攻因疫情改變習慣的消費者為主。此外因為種族議題與各方貿易戰的影響,所有投資都很謹慎。就連廣告都必須注意多極化問題避免激化單一議題,例如發災難財/種族歧視/性別平等/選邊站等等危險因子。
歐美專家歸納出消費者因應疫情導致行為變化的趨勢(消費者行為趨勢),食品產業勢必要回應消費者對健康意識提升又同時是消費者可以負擔的產品或服務(食品產業趨勢),有專文提出六大趨勢,分別為
- 1.聚焦於免疫力的功能連結,因此對於腸胃道菌相與免疫力的關聯產生較高的關注,最熱門的就是益生菌;
- 2.植物基產品成為主流之一,歐美皆然,多數消費者選擇肉類替代品時,注重健康/安全/便利為主要購買動機,而產品的營養與感官體驗為主要成功要素;
- 3.對體重管理與代謝健康有新的認知,因應疫情居家狀態,更需求體重管理與代謝健康的解決方案;
- 4.找尋情緒壓力與營養的平衡,既要美食安撫精神的壓力,也要避免偏食並維持體力;
- 5.個人化營養更加崛起,連新冠病毒在個人體質上都有不同影響,更凸顯個人化營養的需求不會是相同的,需要客製化的飲食與健康照顧;
- 6.採購的偏移,有48%消費者選擇採購更多與健康/幸福,但也因經濟不景氣因素,採購更偏向價值思考。
另一篇針對烘焙產業趨勢則包括減糖、植物基原料(包括鷹嘴豆/猴麵包樹/大麻)、永續原料、平衡中庸(動植物之爭/健康美味之爭)、外送商機與跨業競爭崛起等。而針對保健食品產業的趨勢則有免疫與保肺功能、居家的體型維持功能、護眼功能、減輕壓力多睡眠功能(消費者對助眠產品的興趣正在提升)、營養均衡功能等趨勢。
另市調權威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全球調查顯示,2020年的消費者被區分為11種型態,分別是1.自我保護的業餘專家(佔5%)注重健康;2.衝動花錢家(佔16%)注重CP值;3.極簡主義者(佔13%)注重永續;4.安全傳統主義者(佔12%)注重便利;5.強力的活躍份子(佔9%)注重價值觀;6.不畏懼的奮鬥者(佔11%)注重形象7.保守的宅居族(佔9%)注重經驗;8.數位愛好者(佔9%)注重科技;9.易激發的冒險者(佔6%);10.謹慎的計畫家(佔5%)注重財務;11.平衡的樂觀者(佔5%)注重快樂。(因限於篇幅,不在此一一細述各型態的描述)。
當前雖然有逆全球化的浪潮出現,但應該也只是五至十年之內的小「回潮」,長期來看,世界發展大方向沒有改變,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逆轉,國際化還會繼續推進和深化。
在消費者行為方面,由於疫情居家限制,首先是引爆所謂的孤獨感與無聊感,因此寵物商機更旺,這對於食品產業而言,寵物食品甚至寵物保健食品是另一個可以切入的重點,只是要認知歐美對寵物食品的法規規範近似人類食品的規範要求,並不是給動物的都次一級的概念。再者,孤獨或無聊感同樣引爆垃圾食品銷量的成長,應該主要是尋求自我心靈安撫的作用。「顧客愛這些食物所帶來的熟悉感以及舒適感」,根據《紐約時報》專欄的說法,疫情帶來的生活劇變也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再從食品產業周邊產業來看,除了前述次產業的成長之外,原本仰賴食品加工業的食品包裝,卻在疫情期間,遇上餐飲業外送包裝需求大幅提升,且餐飲業者也面臨許多難題,像是如何讓薯條不會變得濕軟、壽司不會鬆散等等,給了食品包裝業挑戰與商機。
亞太趨勢
在G20國家中,只有中國大陸的經濟率先從今年第2季開始回到正成長,且成長勢頭迄未消退;反觀美國與歐洲,疫情雖較晚爆發,但因文化因素,擴散較大,復甦也較遲出現,到現在仍面臨嚴峻的逆風。
多份探討大陸疫情後的熱門產業的專文中,限於篇幅,我們簡單摘述於此,包括1.電商O2O已成必須,尤其是網紅/直播等模式;2.線上經濟模式更旺,包括B2C與B2B的各種服務;3.企業引入更多數位新科技工具(包括區塊鏈/AI/5G/物聯網/機器人/3D列印等等);4.區域內(泡泡內)的餐飲和旅遊行業報復性成長,餐飲業另文探討;5.通路大翻轉,實體經濟不會消失,但會轉型(連傳統市場都會翻轉),尤其重視體驗因素;6.大健康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包括保健食品/母嬰食品/老年食品/特醫食品/特膳食品/運動營養食品等等;7.無接觸經濟崛起,無人貨架/無人超市/智能取餐櫃/智能快遞櫃/無人送餐車/機器人上菜/機器人烹煮等等;8.行動支付和金融科技更親民;9.宅經濟大爆發,新鮮食材/即食鮮食/冷凍或常溫調理食品需求大漲。
因此大陸的經濟成長甚至會輻射其周邊國家,有一則有趣的調查,作為大陸區塊的結尾參考,據調查,報復性消費大陸人最想吃的前三名是:火鍋、燒烤、奶茶。至於引各CEO關注的十四五規劃解讀,我們再另文探討。
多數亞洲國家得力於疫情相對得宜,消費力保存得比歐美多,同樣無接觸商機成當紅炸子雞。甚至看到一款罐頭麵包,筆者相信亦可分一杯羹。而投入南向市場,則是我們一直推薦的標的區域,在合法合規的情境下,利用跨境電商平台試水溫,建立信任指數,尤其我們主要推薦從印度、印尼與越南開始投入市場(我們在先前的研討會與CEO早安頻道都有分析過)。
台灣趨勢
有專家認為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可望突破3%,雖然是歸因於2020年因疫情造成的低基期,卻也是台灣經濟在貿易戰與疫情的衝擊之下,睽違三年再次出現3%以上的成長率。但是更務實的分析,可以看出經濟上開始出現K型復甦,或者說是某種程度M型社會的強化版出現,也就是說出現有些產業與企業呈復甦成長,但有些產業與企業是呈每況愈下的情境。因此所謂的產業重新洗牌是很明顯的。在我們的食品產業上疫情的影響,就已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只要符合剛性需求的就都明顯成長,甚至原本平庸的罐頭食品,成為居家檢疫期的必備品,但無法展現出剛性需求的品項,如關東煮/包子/麵包等非包裝食品就下降明顯。雖說疫情趨緩,但能否因此重新成長,還有待觀察。
全家董事長葉榮廷表示消費者「新需求」已浮現,那就是銀髮族的數位能力在疫情期間瞬間提升;而冷凍冷藏即食的趨勢對應方面,未來評估讓消費者在超商就可一次連生鮮都購齊,甚至「截切」處理,回家一煮就能上菜。
在台灣的補償性消費,我們先前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1).放風出門最想的是[夜市小吃]、2).防疫新生活最想的是[生菜水果](似乎頗令人意外)、3).選擇食物的重要因素是[健康]、4).疫期中最常吃則是冷凍食品與泡麵,這也是為何相關產業逆勢成長的重點。
工研院則提出建議產業把握後疫時代五大創新「0」商機,分別為「0接觸經濟」、「0國界製造」,長期將有「0距離創新」、「0負擔健康」、「0污染生態」等五商機。我們同意這個論點,但必須花時間討與解讀。
當然,最後,兩岸的政經能否穩定發展,也對我們的產業布局有很大的影響。
建議
有關貿易戰及地緣政治變化的變因中,我們最主要的建議就是建立多極化布局的概念,就是分別布局美國、歐盟、大陸、東協、日韓、印度等市場(也就是俗語雞蛋不放同一籃子)。
疫情也許是短暫的,但有許多改變將是長遠的,有經濟學家稱之為[疤痕效應],也就是即使經濟復原,仍看的到痕跡,例如戴口罩的比例、宅經濟的繼續、防災食品等等所謂疫後趨勢(行為改變),且由於跨境電商/體驗式場景/遠距支付等等,許多不具有「與真人面對面」必要性與價值的商業,很可能逐步遭到逃汰,連中老年人都開始網購了,建議企業要盡速面對ICT(數位轉型)的挑戰,這是面對消費者的轉型。
而產業本身轉型的趨勢包括機器人自動化、遠距會議、數據軟體管理,都避免不了,就看經營者的智慧,轉危為“機”,小利來於市、大利來於策。找對方法與資源,轉型也許是短痛,但不會變成長痛。 ”線上買菜”“線上點餐”,許多統計數字是成長218%、160%、和124%、 半成品菜,近期「自煮商機」成為熱門話題,覆熱即食的冷凍商品業績逆勢成長,罐頭、速食麵、寵物食品、即食品都有3倍成長。雲端廚房與餐飲業投入調理食品行業,亦帶動食品加工設備產業的發展,如前述歐美餐飲業帶動食品包裝業一樣的情境。
因為疫情,讓大眾的健康意識急速提高,因此保健品、生技產品、吃的保養品、銀髮友善食品都是值得投入的市場,而且這是符合全球需求,可以立足台灣放眼全球的方向。
結語
新生活運動(方式),人只有在兩種東西面前才能不把錢當回事: 第一是健康,第二是自由,而現在這兩種挑戰同時擺在我們面前。在後疫期時代,景氣愈不好,有三種生意的行情會愈被看好:第一種生意是和「生命」相關的生意;第二種生意是和「生計」相關的生意;第三種生意是和「生活」相關的生意。我們食品產業不必妄自菲薄,我們既與生命相關,也與生計相關,更與生活相關,新生活運動是我們的契機。
我們預估物聯網、3D列印、5G應用、區塊鏈、AI應用與數據分析(「端-邊-雲-網-智」概念)將影響食品產業的未來轉型甚鉅,消費者也對CCP的重視轉移至CQP的重視。/
當挑戰來臨的時候,對於有頭腦的人,對於有準備的人,絕對是一種機會,但對於不願意面對或反應不及的人,就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
延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