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統計萬萬不能
統計學被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統計學家常協助其他學門的學者專家解決問題,發展適當的統計方法,擷取資料中蘊含的有用訊息,提供科學性的證據,以幫助最後決策,例如傳統農業社會中的農業實驗設計,或工業社會中的品質管理等。
現今社會,由於科技快速發展,使得企業或學者的資料取得成本大幅降低,如何從大量資料中有效率並且聰明的萃取出有用的資訊,成為主要的挑戰,例如銀行客戶信用評等的資料採礦分析、基因實驗中的生物資訊分析等,統計學家在其中的角色更是舉足輕重。
這種由統計人員參與並協助其他學門研究的合作模式,在學術界中並不罕見。例如生物醫學上的重大發現,除了該領域專家學者提供理論架構,也需要統計人員參與,以提供充分的統計證據來支持。近年來國科會的研究計畫,更是鼓勵跨領域的合作計畫。對於其他學門的學者而言,統計人員可提供正確統計數據的解讀,強化其論述。就統計學家而言,從這樣的跨領域合作中,常可發現值得深入探討的研究題目,擴展個人的研究領域,這種跨領域的合作可謂一種最佳的雙贏模式。
「統計不是萬能,但沒有統計是萬萬不能」。就筆者的經驗發現,多數人已能接受統計證據的必要性———「沒有統計是萬萬不能」,卻常誤解「統計是萬能的」。很多合作對象對統計人員有錯誤的期望。一種是期望過高,以為僅需將所有資料丟給統計人員,統計人員便會自動「產出」所需要的資訊以及結論。其實統計人員具備的專業知識僅足以「讓數字說話」、「讓數字回答」,但研究中有興趣或有意義的題目,仍需要由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決定。
另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便是以為統計人員有辦法驗證某個「研究假說」,達到「操控結論」的目的。統計人員的職責在於應用適當的統計方法,客觀呈現統計證據,可以「讓數字回答」,卻不能也不應該控制其答案,否則將有違統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損害統計人員的專業形象,降低社會對統計學的信任。
一個良好的統計諮詢,最重要的是合作雙方的溝通。在合作初期,他學門學者需要清楚闡述研究主題以及研究目的,之後統計人員則需要確實的解釋統計結論及其引伸含意。由於學門間文化以及知識背景的不同,往往導致彼此的溝通不易,有賴合作雙方的努力。 (作者是政大統計系助理教授、統計推廣中心主任)
【2005/05/22 經濟日報】
如果您想要討論有關感官分析的議題,
歡迎到 linkedin 加入社團一起討論。
https://www.linkedin.com/groups/672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