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G 客戶服務專區 service@e-sinew.com

面對變局如何形塑台灣食品產業競爭力

NEW!!
2025/05/07
回新聞列表

新世代CEO書院

台灣食品產業的危機與契機

  台灣經濟缺乏天然與人力資源,也無足夠自主發展的市場規模,全賴持續領先國際的產業競爭力,方能生存發展。

  2025年是變動很大的一年,產業不但面已臨雙軸轉型、氣候變遷、通膨陰影、地緣政治等灰犀牛,如今又竄出一隻關稅戰的黑天鵝,就像天災來臨一樣,對很多企業主而言,只能以手忙腳亂來形容。但正如我們先前發表的《台灣企業如何因應川普關稅海嘯》一文所述,越是亂時越需要靜心審視與思考。

  讓我們來好好檢視一下我們台灣食品產業的產業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力。

全球環境變化下的挑戰重點

  先讓我們看一下全球環境變化,我們列出幾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 1.消費意識變化:其中包含生活品味提升、節省概念提升、廣告信任度提升、基改食品接受度提升、價格敏感度提升、重視美味需求提升與綠色永續認知提升等。
  • 2.已無一體化的全球化,無論是二極化或多極化,產品貿易將以區域化概念的國際化已成趨勢,設法維持台灣產業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力成為關鍵。企業布局將模糊國家疆界。
  • 3.供應鏈管理需要納入風險管理、永續性管理與韌性管理,同時確認自己有在客戶的供應價值鏈內。

台灣產業五大結構性挑戰

再來讓我們看一下台灣產業面臨的問題:
  • 第一、人口危機與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低生育率、少子化使得台灣提前邁入超高齡社會,不利於台灣社會與競爭力穩定發展。
  • 第二、台灣缺乏天然資源與能源電力不足的問題:台灣再生能源明顯無法補足核能的缺口,不利於台灣產業與企業穩定的規劃與發展。
  • 第三、兩岸經貿密不可分卻不穩的問題:大陸的發展對於台灣甚至全球經濟動見觀瞻,但因目前政治僵局,讓台灣企業左右為難。
  • 第四、台灣產業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下如何不掉隊的問題:台灣身為美國前十大貿易逆差國,只靠採購美國這個解決方案不足,台灣經濟高度仰賴出口,但FTA覆蓋率僅11.06%,不利於台灣企業出口拓銷以及全球布局。
  • 第五、台灣企業如何進行低碳與數位雙軸轉型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問題:台灣的人均GDP超越3萬美元,但人均碳排量為10.71公噸,是全球平均值的2.63倍;根據調查有七成左右的企業期望透過數位轉型提升營運效率,但只有有近三成企業能真正依據數據分析建立管理能力。

樞紐科技顧問對企業層面的因應建議

食品產業不會消失,關注價值鏈定位

  無論時局如何變化,民以食為天,食品產業不會消失,非洲開發銀行(AfDB)表示,世界食品產值約佔8兆美元,食品產業較汽車產業大4.7倍、較IT產業大7倍及較鋼鐵產業大8.4倍。只看誰在消費者選擇的價值鏈當中。

食品產業的六大關鍵關注點

  而食品產業的未來有幾個關鍵點需要關注:

  • 1.食安: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已是任何從事食品相關產業的基本要求,雖然已是老生常談,但也永遠是消費者重視的第一要務。也是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更是信任的起點。
  • 2.需求:消費需求的關鍵字包括:安全/標示/社群/健康/樂趣。安全下美味為核心,根據近期的消費調查仍然顯示,消費者選擇食品飲料的關鍵指標排序為美味/品質>天然/安全>營養/健康,所以別以為消費者會因為注重健康而忽略美味。所以健康、便利、美味是三大核心,而愉悅/環保/道德是第二核心(底下獨特價值會提到)。當然,在目前 通膨 環境中,消費者會看兼顧實用性與經濟性的概念。
  • 獨特價值:獨特價值的概念來自於消費者或客戶的感受到的價值,甚至包括情緒價值,可能包括健康/便利/愉悅/環保/懷舊等等。當然,稀有性更是可以創造獨特價值之處,近期川普帶起的 關稅戰 海嘯,就有專家提到[對具有國際專利外銷的藥廠影響不大],同樣道理適用於我們食品相關產業,尤其是保健食品原料。
  • 溯源:溯源除了食品安全議題之外,現今消費者還關注溯源概念中的信任、永續(減碳)、支持弱勢、支持多元等元素在內。
  • 國際競合:雖然全球化已死,但國際化的趨勢是任一企業不可能避免的影響,即使是只關注國內市場的企業,也會面國際化企業的競爭,尤其台灣是淺盤式經濟,而且多數食品企業都需要走出國門。因此在國際競合方面,我們可以關注德國擅長於設備整合、美國擅長於商業模式整合、日本擅長於一條龍整合、新加坡擅長於產業服務的整合,我們是否可以專注於整合調整符合客戶需求的能力?台灣本身的融合文化很強,是可以利用的部分。
  • 跨業整合:現今各行業的界線已越來越模糊,跨業競爭或跨業合作也越來越流行,垂直整合或橫向整合都是可能,既合作又競爭,也許很抽象,但新的商業模式創新往往比技術創新更有力。

推薦您該帶走的觀點

技術引用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性

  綜合現今產業發展,我們食品產業企業主應著力於相關技術引用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思維概念。

  首先在技術引用方面,雲端/大數據/網路經濟/智慧科技與綠色等趨勢將主導產業發展,我們過去也曾持續介紹過相關的食品產業應用的觀點。

  • 歡迎瀏覽 宇宙關食品產業什麼事?
  • 歡迎瀏覽 AI 人工智慧在食品產業的應用
  • 歡迎瀏覽 論3D列印食品的趨勢
  •   而這些相關產業鏈布局策略將左右企業未來榮枯,也建議多從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去看待這些應用。同時關注金流/人才流/資訊流的自由流動及其相關跨境服務及進入服務業市場,因為這些都很大可能會變成我們食品企業與消費者或客戶的介面。

      所以我們一直在呼籲食品產業必須思考品牌化與服務化;生技產業必須思考規模化與國際化;而新創產業必須思考價值化。

    提升產品與市場價值的操作策略

      其次,企業對自身產品的運作方面,請注重三大方向:增產值、拓外銷與品牌影響力;增產值不是只是增產量,而是要增加產品價值。此外,我們也建議關注下列面向的產品投入,包括

    • 女性營養
    • 素食食品(包含植物基相關食品)
    • 保健食品
    • 高齡食品(包含考慮吞嚥能力食品)
    • 調理食品
    等方向,創新通常來自於消費者與競爭對手。這些方向正是目前消費者需要的,也是產業熱門的發展方向。

      而企業經營的可思考方向則有

    • 經營現有市場與產品,也就是利用既有產品開發現有但未投入過的地域市場(如外銷);
    • 經營現有市場與新產品,也就是在現有市場中增加新價值(如服務加值);
    • 經營新市場與新產品,也就是將消費族群差異化(如御宅族/銀髮族等),可與前述產品運作方向交互運用。

    重新定義台灣食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重新定義 台灣食品產業 的競爭力,我們可以仿照國際上專業型產業如丹麥的酵素產業、瑞士的巧克力產業、義大利的咖啡產業、韓國的泡菜產業概念,發展台灣特色美食的專業型產業,最好能溶入特色的飲食生活模式,我們以前探討過所謂的”台灣味”,但台灣味必需有文化層面的意涵,才能夠持久。

      在此,我們僅能針對產業的大方向進行建議,個別企業的建議,歡迎加入新世代CEO書院官方line(@538xxifz),亦可直接點擊 新世代CEO書院 與我們聯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