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e-sinew.com
枢纽科技顾问
编辑群

外销美国食品四大扣关(Detention)因素

2016/05/14
回专家观点列表

美国政府对于进口食品与当地生产的食品,秉持一致的态度,也就是保护美国国民的态度,务必使架上贩售的产品符合健康与安全的原则;依此意思来说,输美食品与美国当地国产食品受到一致的要求,成分合法、标示不被消费者误解、製程安全。而我们从2010年~2016年间分析美国FDA进口食品的扣关原因,基本上也与此精神相符。目前看到台湾厂商输美后产品被扣,可分为下列四种主要的原因:

第一:使用禁用之色素、香料、甜味剂。厂商通常甚麽时候会使用到禁用的添加物呢?通常是採购一级加工品后,自行加工或组装所产生的问题。例如,知名连锁茶饮,因为要把芒果乾、凤梨乾与龙眼乾等出到美国,在其茶饮菜单中使用。而这些材料势必是向其他厂商採购后,与自己的其他茶饮原料一起出货,但是这些外购的产品中,使用到禁用的色素、或者未标示甜味剂的使用量,都会造成整批产品被扣。可见,是原料的源头造成。这个问题,在国内知名蜜饯厂也曾出现,有些添加物是台湾许可而美国并不许可使用。所以,产品输出到目的国,必须先釐清相关成分与添加物之使用状况是必须的。

第二:产品不符合卫生安全条件。厂商的产品出现在美国海关时,让海关认为这产品可能组织胺过量、可能铅过量、可能李斯特菌过量、可能沙门氏杆菌过量、可能髒污、可能有黄麴毒素......这是很基本的问题,如果我们厂商在产品出口前,更加强产品的卫生安全条件,并且考虑是否会因为海运的过程,导致产品的变化,进而加强产品的包装或是从製程上调整改善。另外,还有水产品的厂商境内进口者与境外生产者均须符合HACCP,缺一不可。

第三:产品应注册而未注册。常温保存有风险的食品必须针对其製程进行登录。连国内知名饮料大厂(股票未公开发行),都发生茶饮竟在未登录的情况下出口。另外一种情形是厂商已完成FCE注册与SID登录,但因为产品是代工模式,出给客户的产品是业务用白色贴标,客户滥用代工厂的SID号码,导致代工厂被屡次被要求确认品管资料;或者是客户出的白色贴标上面的品名与当初登记的品名不同,被FDA判定为未登记,要不然就是生产厂商自认为只是罐型改了一款,所以仍沿用先前的SID号码。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概念,产品换了一个成分、一个包装或是一个製程条件,他都是一个新的产品,必须完成其製程登记。

第四:标示误导消费者。这一大类,在我们的厂商身上,有许多问题。
其一,未提供英文标籤,或者英文标籤未充分解释自己原来的中文标籤。既然,我们产品要卖到美国本土,我们就应该使用其官方语言为主,或者至少需要准备一个完整的标贴,说明产品标籤上必须具备的项目。最近一家台湾知名健康食品厂商,竟然出货到美国以全中文标示出货,整批货品被以无英文标示扣下来。这项错误,虽与他的产品品质无关,却也暴露了该厂商对于行销与与消费者沟通的认知能力不足。
其二,不当的营养宣称与医疗宣称,例如,某素肉厂商宣称自己的素肉产品具有大豆的种种好处,但未具体说明本产品中含有多少百分比的大豆? 应该是犯了"想当然尔"的迷思。各国对于食品标示都有一样的执法原则,也就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并且必须具备科学证据的精神。另外,美国食品标示的原则,对于彷製品是要求产品上必须明确声明这是彷製品(彷鲍鱼、彷肉)。我们虽认为素肉就是大豆做成的素肉,首先,他们没有"素肉"这个名词的概念,认为这是彷製肉,而彷製肉不必然是黄豆大豆製品。另外一个产品是茶所製成的锭剂食品,由于宣称了愉悦食品的宣称,被判定这是未经核准的新药,这不是误会大了吗?
其三,成分标示的方式不洽当,有厂商把sugar 写成sucrose,但是美国政府,希望厂商把成分标示为一般消费者容易理解的文字与内容,与台湾目前的做法不同。这一点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最后是致敏物质的标示,这一点在台湾的厂商来说,算是问题较小的部分。另外,还有一些针对特定地区之特定产品的禁令,通常是因为食安事件而产生,因为不是定律,所以这裡暂不讨论。

综合上述原因分析,厂商如果希望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提高自己对于产品在目标市场国家的合法性的意识,是有必要的。如果一开始就做对,做好,就可以大幅降后续处理的成本,也不用担心黑名单或其他政治因素的问题。我们在法规注册或合规服务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厂商告诉我们,他的朋友有良好的政商关係,或者他的亲戚是当地市场国的官员。我们想说的是,买通的成本远大于合法执行的成本。只有自我升级才是提升竞争力的不二法则。

欢迎浏览
扣关发生的查检步骤
法规相关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