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商品化实务
2020年的全球疫情,拉抬了生医生技产业的投资行情,不但各国政府与大企业争相投入,徵收/併购/投资/合作各种模式,甚至相互卡位资源,不亚于大战的概念,各行各业中型企业或新创企业,也无不四处猎宝,希望可以有鸡犬升天的机会,但实际上,从我们在相关领域多年的经验显示,想短期利益者,对生技产业应该是了解太浅,光是法规与智财的投入成本就需要好好评估,必须要有长期利益思考者才能成功,撇开新药及三级医疗器械的遥遥研發之路以外,其他类别的生技类产品,路途没这麽遥远,但从技术研發端到商品化/商业化端,还是有许多不是只从技术方思考的元素要学习的,我们来看几个实际案例。
一新创生技公司MG公司,拥有XX固态培养技术,能培养出[独特]的XX,由于往生技药的研發路途太遥远,本想往保健食品的应用思考,但發觉在台湾健康食品的申办也不简单,因此發想先往化妆保养品来进行商品化,开發出XX软膏,号称对皮肤YY有效,由于希望找到合作的化妆品厂商以及希望了解化妆品的法规,因此找上枢纽谘询。
在了解其说明后,我们發现这明显地忽略了许多商品化概念的重要元素,由于化妆品/保养品/药妆品概念并非其一开始的标的,因此明显地透露出团队并没有对这个产业进行研究,这从商品化/商业化的实务来说是犯大忌;目前选择的商品化标的—软膏,也显示没有使用者的消费研究;再者,对皮肤YY有效,这牵涉到药妆概念,药妆概念也需要实验证明真的对皮肤YY有效,加上许多国家都已对化妆品的动物实验有所禁用,那麽这会需要某种程度的[人体]试验,这也不在团队原先的思考范围当中(当然因为是研發费用囉);最后,团队本身从技术出發,并未好好思考智慧财产的完整布局,因此立刻牵涉到如何与代工厂[合作]的模式,很多新创企业都没有事先思考清楚自己的知识产权布局(包含营业秘密),等到开始合作之后,才發现许多的知识产权不在你的掌控之下。
从这个案例当中,很写实地反映出,许多技术出身的新创团队,对于所谓商品化/商业化是陌生的,一如台湾生技教父-林荣锦董事长所言,台湾很多生技创新企业不缺[刘关张]战将,但非常缺乏[军师-诸葛亮]。枢纽会是您非常好的[诸葛亮]。
另一个案例,则是在2020的生技大展中出现,一家新创公司CY生技,其主要团队都是从QQ院出来的(是否是衍生公司,我们暂时未去查证),但号称从QQ院技术移转可基因转殖技术生产SS,希望SS标的可成为新食品原料,在访谈过程中也理解团队其实缺乏發酵量产的能量。
WB集团希望投资CY公司,但不知这个SS技术是否值得投入,因此需要技术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DD),包括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技术移转限制、技术竞争力、应用范围、技术价值及其市场价值等等指标。
欢迎浏览
→商品化系统导入/委託执行